凡是知道兩句名人名言的小朋友,大概都會記住這樣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口號的人,名字叫法蘭西斯·培根。
培根是中古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科學家。他推崇(chóng)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出生于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從劍橋大學畢業,培根就到英國大使處服務,后繼任議員、掌璽大臣和大法官,并封為子爵。培根對哲學很感興趣,晚年辭去官職,專門從事哲學和科學的研究工作,還著有《學術的進步》和《新工具》等書。
培根認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與此同時,他還告誡人們讀書時應注意的三個方面: 第一,讀書不宜太慢。培根認為“讀書太慢會弛惰(duò)”,他希望人們讀書時思想敏銳,注意力集中,不要過慢,這樣更容易把書本中的知識集中消化。第二,不要裝模作樣。培根認為“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第三,不要照搬書本。培根說:“只按照書本辦事是呆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書呆子”,他們最明顯的特點是,書上怎么說便怎么辦,一點也不知變通或靈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樣的讀書方法呢?歸納起來,大約也有三點。第一,對于不同的書,可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培根認為“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jǔ)嚼(jué),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通讀,細讀,反復讀。”第二,對不同的書可作不同的選擇。由于古今中外的書浩如煙海,它們的類別和內容各不相同,在此情況下,培根認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知識結構加以適當選擇。第三,光讀書求學問還不行,還得學會運用和實踐。培根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不單純是個學者,還涉足政壇,參與政治,曾任英國女王的掌璽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強調書本知識的運用和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合。
封面說明
聽到那悅耳的龍骨笛聲,就知道一定是她在輕輕吹起,引得洞庭湖內的水精靈也浮上水面來聆聽那悠揚的樂曲。風輕輕地把她的發絲吹動,也把那美妙的笛聲遠送。她就是龍女公主——水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