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
最后一堂法語課是在同學們都坐好后,韓麥爾先生宣布的。這之前,作品已有很好的鋪墊,情節上的鋪墊是鎮公所的布告,情緒上的鋪墊是上課前的三點異常情況。作品從小弗郎士的心理出發,依次寫了教室里很安靜(而他希望的是像平常那樣“總有一陣喧鬧”),然后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穿了綠色禮服,而最后更使他吃驚的是“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有了這樣的鋪墊,韓麥爾先生宣布“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時,才在小弗郎士的心里激起了強烈的感情,也才合情合理。
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作品沒有用“我們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這樣感情平淡的陳述句,也沒有用“我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樣感情空泛的抒情句,而是用了飽含個人情感、最有個體色彩的語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
下課
該下課了,當了四十年教師的韓麥爾先生此時竟然說不下去了。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下了“法蘭西萬歲”,然后只是向學生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此時無聲勝有聲。不僅小弗郎士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而且他像一尊雕像,定格在讀者的腦海里了。
有人提出一個設想:此時學生們該如何呢?于是各種各樣的續寫就出來了:學生們號啕大哭,被大人們勸走了;學生們緊緊攥住新字帖,默默地離開;學生們陸續走到黑板前,用法文寫下自己的名字……
當然,還可以有更多的構想,但是就像斷臂維納斯一樣,無論接上怎樣的手臂,都把原本的藝術給破壞了。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小說的結尾已給了我們情感上的強烈震撼,就不要再在情節上去狗尾續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