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
自題小像
魯迅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解讀]
《自題小像》作于1903年,魯迅最早將它寫贈給許壽裳。許壽裳在《懷舊》中說:“1903年他23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贈我。”
本詩首句“靈臺無計逃神矢”,“靈臺”,也叫靈府,指的是心;“神矢”,愛神之箭。“靈臺無計逃神矢”,是被一箭射中前胸的意思。1903年夏,魯迅歸國過暑假,母親要他答應早在他于南京求學時就已提過的與朱家的婚事。魯迅不愿拂逆年輕守寡、生活艱苦的母親的心意,無可奈何之中答應了。他內心對這樁婚事是很不滿意的,因而才有此句。
第二句“風雨如磐故園”,寫“遙望故國風雨飄搖之狀”(許壽裳語)。“故園”,指故國、故鄉;“磐”,扁圓的大石;“”,同“暗”,晦暗。本句是說:祖國、故鄉正處在風雨飄搖和濃重的黑暗之中。歷代詩文常用“風雨如磐”比喻政治上的壓抑、壓迫,這里的“風雨”也指政治風雨。侵略者的掠奪和清政府腐朽的統治,使人民深受重壓,使祖國淪于黑暗之中,詩句表達了詩人因此而產生的沉痛心情。
第三句“寄意寒星荃不察”,述說“同胞未醒,不勝寂寞之感”(許壽裳語)。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是唯一的閃光者,它被追求光明的人寄予希望。“寄意寒星”中的“寒星”,采用宋玉《九辯》“愿寄言夫流星兮”的說法,指國民(即民眾)。“荃不察”,語出屈原《離騷》的“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在本詩中,“荃”也指國民、民眾。“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意思是:將希望寄托于民眾,但民眾還沒有覺醒,他們對我的希望還不能理解。
“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是全詩結句,也成為詩人的誓言。這誓言,和當時的革命思潮密切相關。在當時革命者的詩文中,可以找到很多歌頌黃帝軒轅、反對滿族統治的例子。當時的革命組織在革命方式上都主張采用暗殺、暴動等手段;為革命獻出一腔熱血,是當時革命者普遍的思想準備(其實,這反映出我國民主革命初期的盲動性)。“我以我血薦軒轅”,這的確是革命者的誓言,閃耀著在當時處于時代前沿的思想的光芒,同時也像一切世事一樣,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