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對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并不陌生,但真正能說出其中的“三味”是指哪“三味”的卻并不多。
“三味書屋”舊稱“三余書屋’,匾額系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書。取義于三國時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要人們利用一切空余時間,發憤學習,切莫讓寶貴的光陰白白流失。宋代文學家蘇軾對董遇的這一說法非常贊同,曾作詩云:“此生有味在三余。”后來,壽鏡吾的父親壽韻樵據此將“三余書屋”改為“三味書屋”。
第二種解釋,有人考證出自《李淑書目》。李淑曰:“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xī hǎi,指醬醋等調料),是為書三味。”后來壽鏡吾的次子壽洙鄰提出:“三味”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說,讀四書五經之類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經典史籍,如品嘗豐盛的菜飯;而讀諸子百家學說,則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作料,能增加人的食欲。“三味”即取名于此。而壽鏡吾的孫子壽宇則認為“三味”應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他說:“祖父解釋說:‘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欺壓百姓;‘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茶淡飯,不羨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除此之外,當年的房主人、魯迅的塾師、清末秀才壽鏡吾認為“讀書有味”,加之書屋后園子里種了梅花和桂花兩種樹,稱為“二味”,合起來便是“三味”。
“三味”也好,“三余”也罷,同學們不妨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體悟其中的奧妙,一定會各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