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自主創新”成為我國各級政府、各類團體以至許多普通人最常用的詞語時,讀到《中國科技園區中介運作》(吉林大學出版社)一書,受益良多。這本書重點研究了自主創新鏈的薄弱環節,較之李恒光教授前三部研究中介的著作,談幾點特別的感受:
一是選題上的宏觀把握。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定重要技術標準,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強國家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鼓勵應用技術研發機構進入企業,發揮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鼓勵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向社會發布后,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這體現了國家倡導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早在三年前開始動筆的《中國科技園區中介運作》一書,能夠站到如此宏觀的高度去思考微觀的具體運作,其理論研究的前瞻性得以充分體現。
二是結合社會現實進行深入分析。李恒光教授雖然是科技園區中介機構的工作者,但由于其長期從事中介研究的理論積淀,使其能夠在正視社會現實的同時,更注重由此延伸的社會發展的未來訴求。本書雖是面向未來的規范研究,但卻并未脫離現實的土壤,而且亦能在立體論述的基礎上,闡釋其深刻的見解。
三是社會實踐思考后的理論提升。2005年1月,國家科技部發布了《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管理辦法》,提出“創業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核心內容”,加強了對科技園區中介的規范管理和扶持促進。作為創業服務中心主任,李恒光教授能夠在對如何搞好實際工作再三思量的基礎上,上升到理論層次尋求科學規范的答案,這種“立足實際工作,著力理論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規范運作”的作風和思路,能夠使理論與實踐的互促互動發揮到極致,是值得大力弘揚的科研精神。
四是恰如其分的孵化器案例選擇。20世紀50年代,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實踐過程中,在美國誕生了一種有效的中介服務組織,后來它被喻稱為“企業孵化器”(BusinessIncubator,縮略為BI)。BI是20世紀人類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的一次重要創新,它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供了便捷渠道,通過向市場輸出有競爭力的企業,發展自主創新企業,賦予經濟系統以新的活力,并培養出有創新素質和精神的企業家。BI在我國的發展形態已經并將繼續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隨著BI的價值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以及BI供求之間的差距(有效供應不能滿足有效需求),BI的擴張擴散與功能輻射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五是到位的案例解剖與分析。我國BI的發展以政府的政策導向和資金支持為基礎,在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BI的功能在于孵化創業企業,即利用社會網絡創造有效的平臺,使不同的企業能力或產業能力得到優化組合,從而完成新創企業或新興產業的孵化。BI體系建設的思想將創業孵化的其他環節納入進來,使創業孵化成為一個“官、產、學、研、資、介”整體推進的社會工程,孵化資源網絡化聚集,最終服務于疏通創新創業之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在深圳,通過創業文化的弘揚與創業資源要素的聚集,整個城市已具備BI的基本功能。雖然我國BI的發展形勢喜人,但就建立創新型國家而言,目前我國主要大中城市科技BI的數量還是相對不足的,需要大力發展。為此,需要特別處理好孵化環境與市場環境、公益性質與盈利目標、自身與外部資源運用、硬設施支持與軟服務、孵化企業與孵化自身、長期與短期目標、場內與場外孵化等的一系列關系。以上這些以及更多的內容在《中國科技園區中介運作》一書中都有獨到的剖析。
作 者:李恒光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