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與其他一般商品的最大區別有二:其一是作為科學文化知識的載體所具有的知識性;其二是作為觀念和意識傳播者所具有的思想性。知識性和思想性這兩大獨具的特性,使圖書成為國家民族文化傳統和精神文明的載體,因此圖書這種商品的質量就不僅僅是關乎消費者個體,而是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進程。
當前轉制背景下,出版行業存在著潛在的質量隱憂和文化危機。現代經濟學和市場營銷學告訴我們,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兩大目標,即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最大限度地創造顧客價值。顧客價值能否實現的基礎則取決于產品的質量。好的和成熟的企業在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時,無疑會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但很多企業往往會一味地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最大限度地創造顧客價值。一般說來,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從企業自身的成長經歷角度來看,企業在初創,尤其是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會更偏重無限地追求利潤最大化,因為在這一時期利潤就意味著生存。只有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和企業發展階段,誠信、品質和服務等創造顧客價值的要素才會上升到第一位,即它本應該占據的地位,因為這才是企業維持長期發展的根本。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所以多數企業都在為創造利潤而爭取生存,少數好的企業最多也只是處于其品牌和誠信的培育期和成長期。我們正在試行和將要推行的出版業由事業向企業體制的轉變,將造就新時期的新型出版企業,這些新型出版企業不可避免地將誕生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土壤上,不可避免地開始其新的創業。在這種形勢下,多數出版社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危機,因此在短期效益和長期利益的選擇面前,即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最大限度地創造顧客價值的權衡中,可能要選擇意味著眼前生存的利潤最大化,而顧不上決定其長期發展的戰略——最大限度地創造顧客價值。而片面地追求利潤必然導致忽視創造顧客價值,將有可能給圖書產品帶來質量隱憂、文化貧血或文化危機。我們對此必須要有足夠的警惕。
“昌明教育、開啟民智”是有著110年歷史的商務印書館自創建之初即已明確的使命。正是胸懷這樣的使命,商務人長期堅持并逐步完善著自己的一系列質量保障體系。正是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保證了商務版圖書的高質量。
1、堅持選題三級審批制度和編輯加工的三審把關制度。從選題規劃和審查入手,進行質量控制。建有選題審批小組,堅持貫徹選題三級審批制度,對選題的策劃進行規劃、審查和指導。從思想價值和科學價值兩個方面衡量選題的價值。
2、抓好出版部的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出版部的工作流程涉及到設計、排版、校對、材料、印制多項環節,是中后期質量保障體系中的關鍵要素。因此,我們加強制度建設,堅持“三校一讀”的校對制度,并加強送印前的審讀和質檢工作;建立責任校對、責任印制崗位,落實責任;堅持委印制度,嚴格對印廠的管理監督,責任印制對重點書的監控和下廠檢查,及時發現印裝質量問題;堅持各個環節的質檢工作,保障精品的實現。
3、傾力培養校對隊伍。我們充分認識到,良好的校對隊伍對商務圖書質量乃至品牌的重要性,因此制定一系列新校對的培養方案,推行“導師制”,鼓勵以老帶新的傳幫帶,加強業務學習和培訓,全年組織全體校對人員(包括外校人員)學習、培訓十余次,組織新員工進行拓展訓練,使在職人員的專業素質普遍有所提高。
4、堅持圖書質量考評制度。成立專門的圖書質量考評小組,執行每年二次的圖書抽查制度,對新書進行質量抽查;在出版部設立專門的質檢人員,對編校、出片、印裝樣書逐個流程實行全面監測檢查,對各環節的質量把關、審查,建立自查、互查、普查、抽查制度,并將檢查結果設立質量排行榜,與效益工資掛鉤,建立獎懲制度,有效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
5、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完善質量保障體系。這是我們近些年來所做的成功探索。例如人機結合進行編校流程的嘗試,探索使用黑馬等校對軟件提高編校質量和速度;廣泛應用計算機照排技術,建立辭書數據庫排版系統,以及CTP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的應用等。
質量與使命是所有出版人都應時刻牢記的。維護圖書產品質量就是在維護我國出版業的信譽,就是在維護出版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