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環球經典名曲導讀》一見鐘情
2004年年底,我是從昔日的學長,當時任環球唱片公司中國首席代表周瑞康先生那里見到了《理查·施特勞斯》,那是第一本英文版環球系列唱片。唱片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本厚重的說明書,和里面圖文并茂的解說,特別引人入勝,也就從那時起我對這個選題一見鐘情了。
通過與社領導的溝通與交流,對“書配碟”這樣一個音像制作和圖書的互動模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深層次的思考。于是開始了與環球唱片公司為期很久的、艱苦的商務談判。談判相持了半年之久,不僅如此我們在實際制作出版中也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直到2006年5月,上海文藝音像電子出版杜才正式出版了《環球經典名曲導讀》系列的第一輯二十本。
專業的選題與制作
早在選題之初,出版社就受到了不小的壓力。從一開始,不少音樂圈內人就對這批唱片不屑一顧,說根本就賣不掉。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這些唱片幾乎都有盜版,而且還有鋪天蓋地的網絡下載,如何又能賣掉呢?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但對此我還是有自己的看法。必須承認,這些唱片都有盜版,然而,它們恰恰有一個別的唱片所沒有的、無法代替的優勢——那長達數十頁的說明書,我們認為這才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之后,也說服了身邊的同事們,然后進入到生產制作環節。但沒想到的是,在這個自認為是自己的強項面前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上海文藝音像電子出版社作為一家規模不大的音像出版社,以前習慣了簡單的說明書,只要對對盤芯、聽聽母盤就可以了,加在一起文字也不會超過千字。然而,當我們面對《環球經典名曲導讀》的時候,才發現每一本說明書的文字都達到2萬字左右,且含有大量音樂專業術語和技術分析語言。并且音樂術語部分又有英文和意大利文的統一問題,這樣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我們請來了音樂界、和英文極好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及新聞界的專家參與到翻譯團隊中來,并安排了專業的校訂和有資歷的相關人士來做為統籌,要抓文字質量關。
在第一期(《環球經典名曲導讀》取得市場的認可后,2006年年底出版社又開始了續集20CD的出版工作,這期其中有12本說明書原文是西班牙文的,而外語學院的西語老師并不熟悉音樂,所以,翻譯工作頗費周折,耗盡了大家的心血。文稿脫稿后,進入排版、生產環節,因為這套唱片的特殊性,封底曲目文字量極大,很多細節都需要關注,我和我的團隊又是連熬了幾個通宵來趕,其中的辛苦與成功后的歡愉至今難以忘懷。
生產制作的過程中,我認為最大的經驗與收獲是兩條:一是要培養一支專業的作者、制作者隊伍。一定要摒棄過去音像制作隊伍只偏重于音響技術的積弊,培養一支熟悉音樂專業、掌握多語種的專業作者隊伍,而制作人員也要在外語、音樂知識方面下大力氣進行培訓;要有模塊化生產的概念。二是音像制品生產與普通圖書制作不同,特別是在這種“碟配書”模式中,說明書、盤芯、封套、盒子的生產既需要提前總體設計,又可以進行模塊式加工,分開進行,齊頭并進,提高效率。
多渠道銷售方式
傳統音像制品銷售主要依靠的是批發后通過新華書店等來進行銷售,然而,隨著近年來音像制品零售業的逐漸凋敝,許多著名的音像店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因此,《環球經典名曲導讀》系列從引進之初就對銷售進行了總體設計,充分考慮到目前音像銷售的窘迫局面,決定另辟蹊徑,即走一條更加市場化的、直面銷售者的銷售道路,除了傳統的批發銷售訂貨之外,我們還進行了幾個方面的銷售嘗試。
例如我們與上海大劇院聯手,充分利用大劇院這個平臺來進行定向銷售。上海大劇院有一個品牌項目叫做“大劇院藝術課堂”,我們就決定以此來對《環球經典名曲導讀》系列進行冠名,并通過藝術課堂的各種藝術輔導、宣傳節目,推進銷售。目前不少音像制品一提到禮品銷售就有一個過度包裝的誤區,其實不然,音像制品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商品,其禮品功能的實現依然是通過內容本身來體現。《環球經典名曲導讀》系列正是通過本身的選題質量、專業的作者團隊而獲得了專家學者和普通消費者的認可的。同時,作為一件有著極高收藏價值且特具文化品位的禮品,許多注重文化形象的企業、公司都將其作為禮品饋贈,而《環球經典名曲導讀》近千元的價格定位也非常符合這些特定客戶的需求。
今年5月,《環球經典名曲導讀》的續集20張CD又出版了,看著書桌上放著的沉甸甸的兩大盒CD,我想自己更加堅定了走“碟配書”選題思路的信念:為中國的聽眾奉獻更多、更專業的唱片,讓“碟配書”這條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