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05年全年度唱片銷售總金額約32億元新臺幣(下同),與2004年相比,下跌了28%,與1997年全盛時期相比,只剩下1/3。臺灣有聲出版業江河日下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唱片盜版猖獗
2005年臺灣唱片業持續萎縮,盜版抓不完,MP3異軍突起,導致了音樂市場江河日下的慘劇。因為市場環境改變,僅靠歌手唱歌,不足以創造大利潤,唱片公司的力量漸漸弱化。
面對如此艱困的環境,各唱片公司不斷縮編、辭職、整并、跳槽、裁員等,各主流大公司及許多唱片業主要人物也在名單之內:國際五大唱片的新力哥倫比亞音樂股份有限公司(sonyMusic)與博德曼股份有限公司(BMG),在3月份合并為新力博德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華納唱片大中華區總裁周建輝也辭職;維京唱片公司總經理姚謙也辭職而去;江蕙所屬的亞律唱片公司人事縮編,總經理劉貞離職;華研唱片公司聘請前點將唱片老板桂鳴玉復出接掌臺灣區總經理,享有美譽的玖玖文化公司也停止營業。其結果是許多藝人出片計劃因此產生變動或延期。
作為市場運營結果,2005年度音樂專輯突破20萬張銷售量的僅有周杰倫及蔡依林,突破10萬張的僅有王力宏、F,I,R、5566、王心凌,楊丞琳等。當紅藝人孫燕姿、梁靜茹等,其專輯銷售量均遠不如所愿; 2005年新專輯的出片量只是2004年產量的一半,2005年的新藝人唱片出品成果創下lO年來最低。
現場演藝盛行
各類有聲出版業市場不佳還歸咎于各類演唱會的遍地開花。相對于唱片市場的消費來說,現場演藝的效用可以替代唱片市場的受眾消費,甚至比它更有效用。
從2005年初的“墾丁叫春”,到暑假的“野臺開唱”、“草地音樂節”、“臺灣聲勢好大”等,不但有世界各國的樂團、著名的藝人助陣,更有臺灣數百個獨立音樂團體上臺表演,讓音樂以更多元、更動感、更有活力的方式呈現,也讓演唱會成為最熱門與最受歡迎的音樂消費形式,大大沖淡了有聲唱片市場的業績。
從臺灣地方舉辦的“2005年臺北流行音樂節演唱會”、衛武營的“2005全臺表演藝術博覽會”,到臺灣音樂人交流協會所舉辦的民歌三十系列活動,現場演藝會場場爆滿,引發一股民歌熱潮。這代表演唱會不僅僅屬于青少年的專利,不同的族群也可以享受到不同于唱片的現場音樂享受。觀眾動輒數十萬的人潮,讓演出活動更加盛大,也使得有聲唱片市場大失光彩。現場演藝的發展,奪走了有聲市場主要消費群——青年消費者,他們對唱片等有聲出版業商品的消費胃口大減,而現場演藝的盛行更能夠適應年青消費者好動、現場感震撼力強等特點。正是這個原因,臺灣2005年許多“地下樂團”、“獨立樂團”開始興起,連帶影響了音樂流行的走向,并最終導致有聲出版市場的消費需求大大減少。
新媒體沖擊
網絡在線與移動手機媒體對有聲出版市場沖擊力最大、持續時間最久。在新媒體業務中,隨著MP3、MP4播放成為手機必備功能之一,音樂內容加速運轉,各大電信產業都推出“音樂全曲下載”及“移動影音”服務,每首曲目數秒即可下載,輕易完成,無需到市場上去買。
隨著PSP掌上型游樂器大賣,業者推出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PMP(Portable Media Player),蘋果計算機的Podcast廣播系統(包括ICRT、中廣流行網、臺北之音Hit FM、News98等電臺)均登入iTunes,可以將喜愛的廣播節目帶著走,科技的進步更讓音樂隨手可得,也無需通過市場完成消費。
音樂產業也知道數字音樂必定成為未來消費音樂的主要媒介,因此業者一直希望在線音樂能合法走向市場。但遺憾的是,全臺第一個合法下載的音樂平臺iMusic在2005年5月因拼不過盜版在線音樂,宣告暫停營運,合法音樂網站僅剩KKBox及QBand苦撐大局。
雖然Kuro敗訴后仍繼續營運,在臺灣,P2P軟件業者在司法面前敗陣而歸,P2P使用者也趨于低調,轉向監管困難的BT、eDonkey、eMule等分布式P2P平臺,仍然在無需市場交換的通道里完成消費。所有這些都對臺灣有聲出版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最終導致有聲出版業市場業績的大幅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