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了趟中衛(wèi)寺口,才發(fā)現(xiàn)寧夏竟然也有這樣的天然勝景。走進寺口,不禁被那種純自然的景觀打動了。
寺口沉默了千百年,被人們知曉,也就是幾年的光景。與全國所有的景點相比,寺口什么都不缺:論景致,它集丹霞地貌、鄂爾多斯臺地、大漠戈壁等多種風(fēng)貌于一身,該險則險,該柔則柔,能峻就峻,能俏就俏;論人文,它有蘇武廟、米缽寺、懷漢亭、圣弈臺,該文則文,該武則武,要典有典,要詩有詩,夠得上一個名景勝地的硬件。
寺口最大的特點,還是它的拙樸,那種“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的拙樸,景致沒有刻意造作與修飾,每一個景點,都是與天、與地、與鳥、與樹、與水的自然性情的勾兌。更為重要的是它不像名景勝地,沒有在那些景致妄肆地堆砌人文的印記,它給人呈現(xiàn)的是“松事問松,菊事問菊”的禪境。

近年來,隨著旅游熱的興起,我們走過江南,走過西南,樂山樂水了好幾年,最大的感受是山水自有真妙,人文卻有牽強。想來無非是為了迎人們崇名趨勝的心態(tài),只要是和帝王與文人扯上點裙帶的,便一味地強拉硬扯了進去,然后就是圍繞著那些所謂的文化底蘊大肆制造人文歷史遺跡。結(jié)果造成的是文化的大量擁擠,正所謂“抬頭人文,低頭人文”。空氣里洋溢著被炮制的人文氣息,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把一個本來清純的景區(qū),硬是籠罩在文化的煙霧之中,倒讓人看不清自然、清雅、單純的面目了。
坐在寺口那敞闊的山頭,我們有一種原汁原味的感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些年走過的名勝大景里,沒有一個景點能有如此原汁原味的境地。聽風(fēng)聲,觀飛鳥,沐陽光,唱小曲,飲山泉……在寺口,人就是自然。“山靜松聲遠,秋清泉氣香。”想必這寺口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向人們展示它“我本自然”的狀態(tài)。因為所謂的風(fēng)景,給人的是空闊,而不是臃腫;給人以清雅,而不是嘈雜;給人以展示,而不是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