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陜西人,有一個共同的稱謂,就是陜西“冷娃”。
“南方才子北方將,陜西冷娃排兩行。”這是外省人對陜西人的總體評價。 這個“冷娃”的“冷”字,形象而不失幽默地抓住了三秦男兒的群體性格特點。

對于陜西“冷娃”的“冷”字,有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就是“愣”的意思,可以說,這樣理解是錯的。在關中方言里,“愣”的讀音及含義與普通話中這個詞并沒有多大的差別,有呆、癡、缺心眼等含義。而在關中方言中,冷娃的“冷”字,細究起來,大概是從“冷熱”的“冷”引申的,其含義比較豐富:說話辦事不善察言觀色、直來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這種“冷”;外表冷峻,莊敬實誠,寡言少語,剛板硬正,寧折不彎,是這種“冷”;認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干,九頭牛也拉不回,倔強勁上來敢把天戳個窟窿的,也是這種“冷”。一般來講,稱一個人為“冷娃”,其感情色彩特別強烈,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褒義,有驚嘆、欣賞、贊許的含義,很少有貶責的意思。
近代陜西才子、比較文學家吳宓,曾將陜西冷娃這種群體性格概括為:“生”、“冷”、“蹭”、“倔”。
“生”和“冷”
陜西人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
所謂“白發如新,傾蓋如故”,志趣相左、話不投機,陜西人永遠讓你覺得陌生,冷然如冰。外人或覺得陜西人冷傲,或覺得陜西人木訥,這都是因表面印象所惑。
在西安,流行這樣一句話:“陜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馬路;陜西人的臉,像臨潼的兵馬俑。”這是外地人對陜西人的評價。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句話大體不差。
一旦老陜和你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則風趣幽默,熱情如火。
陜西人注重修身養性,陶冶人格,冷靜處世,善御感情,可以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也許,是受“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的影響太深了吧。
在不少家庭,有個有趣的現象,陜西男人對妻子兒女縱然有滿腔的感情,但卻不會形諸臉上,掛在嘴上。當兒子的,自小就十分敬畏父親,甚至長大成人也是如此,以至父子在一起基本無話,可以說相對無言。
確實,陜西男人話很少。
其實,陜西人心熱著呢!是外地人常說的“熱水瓶”,只不過平時不喜形于色罷了。陜西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寧給個好心,不給個好臉”,對子女更是如此。
陜西人的生冷是一種內斂的生活態度。

“蹭”和“倔”
所謂“蹭”,是土音,有火爆、凌厲的含義。陜西人多內斂,說他內秀也好,陰沉也罷,一般遇事不計較,然而一旦覺得欺人太甚、于理不公,則難免猛然間爆發,不留余地,倔得九頭牛也拉不回頭的。
因為陜西人的情緒轉換激烈而少過渡,不了解的人便以“野”來概括。
不少男女,為人老成正統,處世剛板硬正,寧折不彎。與朋友相交,義氣為先,脾氣相投,性格合得來,倒也可以和你諞個半宿,把心掏出來;然而,一旦他看不上你的人品,那可就對不起了,正眼也不會瞧一下,有時一句話噎得你半天回不過神來,正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對一件事看不慣,陜西人往往會當面說出來,管你愛聽不愛聽。如果他認為你的人品不好,不管你是領導還是長輩,那就對不起了,正眼也不會瞧你一下,處處和你不合作,但很少干那種桌面上握手、腳地下使絆子的事。
受了一點委屈,也還能行,但如果吃虧大了,那就會非爭個是非曲直不可。
陜西人,就像是一張黑白照片,中間色完全省略。
陜西冷娃“咥”實活

陜西冷娃“咥”實活。這一句話,委實抓住了陜西冷娃的性格特點。
確實,陜西冷娃有共同的性格,有理性精神、實干精神、冒險精神,他們的倔強、認真、不屈服等等,都統一在這個“咥”實活之中。
生長在關中西部周原的周人首領,因困厄而演周易,演出了天地萬物變化之理,也演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和熏陶著一代又一代的陜西人。
可以說,秦人直,這個直是正直;秦人義,這個義是正義;秦人有氣勢,這個氣勢是浩然之正氣。 “南方才子北方將,陜西文武排兩行。”這些排兩行的文武,有個共同的性格,就是冷娃精神。
所以陜西歷史上忠臣賢子、廉吏義士多,認賊作父、賣主求榮的漢奸小人少。
這正如陜西著名作家陳忠實所言:“歷史上凡是能進入當時政權的關中人,禍國殃民的奸佞之徒幾乎數不出來,一個個都是堅辭硬嘴不折不摧的大丈夫。”
有“關西大漢”之稱的陜西冷娃,都是些非常之人,充滿陽剛之氣,手執銅板,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