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飲食也呈現多元化趨向。甘肅武威的很多傳統民間小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只存于僻鄉偏域。然而許多小吃的命名不僅趣味橫生,而且耐人尋味,尤其表現了民間的智慧。
珍珠白玉鋪翠花
珍珠白玉鋪翠花,俗稱山藥米拌面。珍珠指小米;白玉指切成塊的洋芋,武威人俗稱山藥;鋪翠花,指調香菜。

此飯食做法簡單,先在已盛好水的鍋里下好小米,待米七成爛時,下切好的洋芋塊,等洋芋塊熟后,撒面少許,調鹽及香菜,即成。
這是20世紀60~80年代武威民間的主打飲食,一般在早、晚吃。當時生活困難,早、晚均以此為食,易餓,人們將它打趣地稱為“山藥米溜溜”,其意是不管吃多飽,過一陣肚子就會餓。
新媳婦穿紅鞋
新媳婦穿紅鞋,俗稱水餃抹辣子。
水餃是中國人的傳統小吃,武威人如此叫,原因有二:一是水餃要新鮮,二是辣子要色亮味醇。剛娶的媳婦,水靈光鮮,人新衣亮,好似出鍋的水餃般誘人,再加上紅得發黃的饞人的油潑辣子,那種滋味不言而喻。這種叫法頗能體現武威人的審美趣味。若要解讀,這個過程是這樣的:和好面,拌好餃子餡;搟好餃子皮,加入餡;而后輕捏,使之邊縫合攏;晾一陣,下鍋;等餃子從鍋底翻上來,皮熟后出鍋盛盤;再用小碟盛上油潑辣子,吃時抹在餃子上。看看,這就是初戀—熱戀—結婚的過程,細細品味,就是這么個理,小小餃子其實隱喻著一種大人生。
針扎荷包吊穗子
針扎荷包吊穗子,俗稱荷包蛋下掛面。
將精細的掛面入鍋,打進雞蛋,掛面圍罩在荷包蛋旁,好似吊著的穗子一樣。這是一種意象的注解。過去繡荷包是考察一位姑娘女紅的條件之一。武威姑娘展示自己的荷包手藝當在端陽節。舊時武威的五月端午搶荷包是表達青年男女愛情的活動之一,誰的荷包被搶得多,說明誰的人氣就旺,提媒的人也會越多,這位姑娘的聲望也就會越高。試想一下,姑娘手提荷包,穗兒在風中搖曳,姑娘在人群中搖擺,后面跟著一大幫后生,場面該是多么壯觀。小小一碗面,竟與愛情串在一起,這也與過去武威青年男女相親有關。男方上女方家,若女方家中意,便會做一碗雞蛋掛面呈上;若不中意,上一碗白開水,男方會知趣地離開。一碗面中的學問,看似簡單,在特定場合,意義就不一樣了。
關老爺騎馬不踩蹬
大名鼎鼎的關羽,一介武夫,赳赳氣概,竟與傳統小吃有了關聯。
過去,武威農家有“大廚房、大灶火、大鍋”之說,其意是廚房要大,面東朝西砌大灶,灶上要安大鐵鍋。喻衣豐食足,頗能表現一種氣派。來了客人,最上臺面的就是做一頓行面拉條子。若客人多,主婦揉好面,搭一木杠,一面燒火,一面扯行面。手藝高的,啪啪幾下,一兩條面就能扯出一碗行面。行面扯好后搭在木杠上,紋絲不動,好似關羽騎馬般威風。這哪里是體現關老爺威風,實在是表演主婦的手藝。待水燒開后,順手將搭在木桿上的行面一抓,幾碗面就會出鍋,在客人的嘖嘖贊嘆聲中,主婦會一臉得意。
關老爺騎馬不踩蹬,是說行面搭在木杠上,行面頭和中間的要一樣薄。設若關羽地下有知,也會被這種比法弄得忍俊不禁。
青蛙鉆淤泥
青蛙鉆淤泥,又叫癩蛤蟆鉆紫泥,俗稱米湯泡饃饃。
米湯泡饃饃是過去武威人的傳統早餐。熬好的米湯要稠,將蒸好的饃饃均勻地掰開,泡于米湯之中,饃饃本身很酥軟,在米湯中膨脹,米粒鉆入其中,米、饃入口,酥而滋潤。平常吃食,在民間竟有如些形象之說辭,具體而生動。因是小吃,癩蛤蟆鉆紫泥稱法不雅,故美其名曰青蛙鉆淤泥,何為雅,何為俗,涇渭分明,民間自有其評判標準。
空殼郎拌面湯
此種小吃現已絕跡,但其做法折射了一個時代的影子,故仍有提及的必要。20世紀90后代前,武威西、南鄉人大多吃池水,又稱澇壩水。一到冬天澇池結冰,用時需用鐵斧將冰塊砸下,拉至家中,儲于陰涼處,稱之為存冰。而后砸成小塊,置于鍋中化成水后使用。
那時鄉間缺醫少藥,一遇孩子感冒發燒,大人總要敲一碗碎冰,讓其嚼冰塊,意為嚼冰退燒。
若有興致,可將冰打碎后羼上面粉,下于鍋中,冰融解時,冰塊上有許多空隙,面鉆入其中,冰化成水后,面顫顫酥酥,再調入食鹽,就著腌制的白菜吃,其味別具一格,非其他面食可相比。用物理現象來做一頓別具特色的小吃,民間不可能這樣總結,在一個生活物資緊缺的時代,人們利用現有條件創造性地為飲食增姿添彩,亦不失為一大樂趣。
烏龜上炕鱉跳鞋
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武威人在冬至節要吃一頓一年之中別具意義的飯,即冬至飯。烏龜上炕鱉跳鞋就是人們對冬至飯的俗稱。冬至飯的特色主要體現在面食上,平素的面食,行面要拉,拌面要搟,冬至的面食,將面和好后要放在案板上,揪下一小塊,用指尖一摁,中凹外圓。巧婦做這一動作時,姿式優美,面團在指尖上飛動,有的飛入炕上,有的飛入擱在炕下的鞋中,好似天女散花。不大工夫,一大堆窩兒面堆集于案板上。待吃完這頓飯后,人們聚于炕上,邊暖腳邊說些家長里短,一個對農民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就這樣過完了。
烏龜上炕鱉跳鞋,也表現了北方農民的向往,那時,烏龜與鱉是稀罕物,別說吃,北方農村見也少見。清水寡湯的飯食吃多了,想想海味也能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