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減敢物力”,這是有著300多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北京同仁堂的立店古訓。這句話是說,在制藥過程中必須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嚴格遵守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不偷懶耍滑,在配料過程中,真材實料,誠實無欺,嚴格遵守質量標準和配比規定,不得攙雜使假。這是中國傳統商業文化和醫藥道德的集中體現。構成了同仁堂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歷經3個多世紀的風雨積累,同仁堂人憑借這個古訓和“同修仁德,濟世養生”、“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職業操守,為今天的北京同仁堂創下了響當當的金宇招牌。
商人應有德。做藥的商家更應如此。一進入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的大門,影壁上的兩個大宇就映入眼簾“仁”、“德”,仁者愛人,愛人者自然有德。幾百年來,同仁堂就是憑借這兩個字,為上至宮廷,下至百姓所稱道?,F代同仁堂人,正是在繼承優良道德文化傳統基礎上加以發揚光大,并在現代化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提升,形成了新時期的“德誠信”精神。這突出地表現在同仁堂的質量意識和服務意識上。同仁堂有一條千古不變的規矩“同仁堂不賣假藥”。在同仁堂歷史上,由于供奉朝廷用藥,曾被皇宮誤認為供藥有問題,而使負責質量的大查柜被抓到菜市口斬首。同仁堂自此后更加謹慎從事,不敢稍有懈怠?,F代同仁堂人依然不折不扣地恪守這一戒律。從組織貨源、藥材鑒別、質量檢測。到各道生產工序,再到合格出廠,建立了多級質量保障體系,層層嚴把質量關,視質量為效益,視質量為生命。即使在市場緊缺、藥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同仁堂也一如既往,不以次充好,降低質量要求。比如,白芍用杭白芍,郁金用黃郁金,茯苓用白茯苓,梔子用紅梔子,黃連用川黃連,等等。正因為如此,同仁堂的藥才真正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得到市場的認可,才打造了同仁堂的永不褪色的“金宇招牌”。
現代的同仁堂還繼承發揚熱心為顧客服務的優良傳統,想顧客之想,急顧客之急,為顧客排憂解難。代客煎藥、藥品郵購等都是同仁堂的傳統服務項目,雖然不盈利甚至是虧本生意,但同仁堂堅持至今,依然不悔。在同仁堂藥店擴大經營面積、進行建設改造時,曾有人建議取消代客煎藥業務,但被同仁堂拒絕了。在北京前門大柵欄的同仁堂藥店,柜臺里藥品琳瑯滿目,藥品達1萬多種。藥店還開設了外配加工、夜間售藥、外幣兌換、電話咨詢、缺貨登記等新的服務項目。此外,藥店還聘請有經驗的老藥工、老藥師坐堂咨詢,免費為顧客服務。許多店堂員工幫助年老顧客開票、交費、取藥,甚至送藥到家,既贏得了顧客的贊譽,也贏得了同仁堂的聲譽。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質量、服務、信譽、品牌既是道德范疇,也是效益范疇。像同仁堂這樣講求“德誠信”精神的企業,老百姓需要,市場需要,員工需要,合作方也需要。必定能在生存與發展中逐步做強做大,這也許正是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企業制勝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