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片的突破口在文化
近年來,西方大片所向披靡,不僅強烈沖擊國內電影市場,同時在世界上形成了新一輪的文化壟斷。數字特技的突飛猛進,幫助西方制片商通過簡單的“鼠標”技術制造出一批批超越思維范疇的逼真場景。但任何進步總有兩面性,數字技術為西方影片帶來全新發展的同時,西方影片對技術的依賴也越發過度,反而對劇情的要求有弱化趨勢。另一方面,特技大量使用與過度崇拜,使得電影愈來愈有“快餐化”趨勢。
而文化正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有數千年的文化積淀,有大批經典文化著作,此外,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會源源不斷地創造累積厚實的生活素材。如果這些內容得到足夠重視和合理利用,又何愁生產不出一批感人至深的佳作呢?又何必苛求是不是大片呢?
“民國戲”熱熒屏
從《金粉世家》到《啼笑因緣》,再到《紅粉世家》《夜深沉》,再到剛剛關機的《夢幻天堂》,張恨水小說因其曲折的情節、凄美的愛情、個性鮮明的人物和十里洋場的大上海背景,一再被搬上熒屏。自《金粉世家》一炮而紅之后,各個陳年故事都被翻騰出來。改編自這位鴛鴦蝴蝶派名家的小說《現代青年》的30集大型電視劇《夢幻天堂》近期又將與觀眾見面。
根據張恨水這些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帶動了觀眾對“民國戲”的強烈熱情。人們愛看“民國戲”,不是愛看十里洋場的繁華,而是一些現實題材的電視劇離人們生活太近太容易看出胡編亂造,而民國戲給了觀眾遐想的空間和唏噓感慨的由頭。
民間倡導“孝文化”
作為一種價值觀和傳統禮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孝道在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然而近百年來,“孝文化”不斷遭遇冷落、困厄甚至顛覆,這是當前諸多社會問題的誘因。比如,眾所周知,當前社會上似乎有一種“冷漠癥”在蔓延,見義勇為日漸稀缺,甚至還出現了為跳樓者伴奏的事情……某些冷漠也許不好直接和“孝文化”的流失扯上關系,但重倡“孝文化”或可有效治療那些冷漠。孝道正可謂是公共意識、公共道德的基礎和核心,是人文關懷意識的初始培養。只有從孝道的培養開始,一個人才可能形成關懷他人、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
推介和重塑“孝文化”,不能過多寄托于“法律化”強制一途,防止良莠不分,泥沙俱下,也不能將養老責任全部推到子女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