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江蘇淮安有著2200多年歷史,曾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運河沿線的揚州、蘇州、杭州并稱為“四大都市”?;窗埠酉骆偽挥诨窗残鲁侵?、聯城西北。據《河下志》載:當年河下有108條街巷,44座橋梁,102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祠廟。留存的著名古跡有狀元樓、魁星樓、吳承恩故居、左寶貴祠等。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邗溝入淮處末口向筑有堰壩,保證運河水位,過往舟楫須到此盤壩方能入淮。河下地處古邗溝入淮處,是古北辰鎮的一部分,所以河下的歷史非常悠久。1194年黃河奪淮以后,這里屢遭水患,加上元明之際兵戎擾攘,遂致墟落蒼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平江伯陳瑄開清江浦河,導淮安城西管家湖水自鴨陳口入淮,運道改經淮安城西。河下居管家湖嘴,處黃、運之間,扼漕運要沖。由于地勢低下,河下遂由此得名。
河下淮河五壩為民船、商船盤駁轉搬之地,帆檣云集。特別是陳瑄創辦了清江督造船廠,河下作為造船物資集散地,一掃蒼涼景象,河湖洲諸之間,日漸滋繁。如今河下有釘鐵巷、打銅巷、竹巷、繩巷等街巷名稱,皆是當初歷史的真實寫照。
淮安河下興衰的決定性因素是鹽業。明清時期鹽政制度的因革,淮北鹽運線路、掣驗場所和集散地的變遷,都與河下的繁華、寂寞息息相關。
明初,鹽政采用“開中法”,令商人輸糧于邊。糧入倉后,發給憑證(鹽引),到各轉運使司指定的鹽場支鹽并運到指定地點銷售。鹽引,即以鹽若干斤為一“引”(明清兩朝,最少時400斤為一引,最多時正余額一引達900多斤),每引納稅若干。銷鹽之地稱“引地”,甲引地的鹽往乙引地銷售為占銷,占銷者按律與售私鹽同罪。
由于明中葉以后黃河全流奪淮入海,漣水等地日益頻繁地受到洪水的威脅,曾多次因河岸崩塌而使掣驗所圮毀。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淮北鹽運分司署遷移到淮安河下,而淮北批驗鹽引所改駐河下大繩巷,負責護鹽的淮北巡檢則移駐烏沙河。淮北“產鹽地在海州,掣鹽場在山陽”,河下遂為淮北鹽必經之地。隨著鹺務機構的遷移,更多的淮北運商卜居淮安河下,遂使河下達于極盛。
商務的興盛,使得河下一帶市座相連,商店鱗次櫛比,市場繁多。如西湖嘴市、姜橋市、相家灣市、羅家橋市、古菜橋市、米市、柴市、西義橋市、蘭市等。市座商務鼎盛,還可以從河下會館的興盛中窺其一斑?;窗矔^之設,大致始于清乾、嘉以后。先是從業質庫的徽州人,借靈王廟廳事同善堂為新安會館。此后,僑寓淮安的各地商賈紛紛效仿,“每當春日聚飲其中,以聯鄉誼”。如福建會館、潤州會館、浙紹會館、定陽會館、四明會館、江寧會館、江西會館、湖北公所等。
鹽商以其富有,宿儒名士也樂于選擇其子弟授課。數百年間,河下人文蔚起,科名相望。彈丸之地,僅明清兩朝,就出了55名進士,其中狀元、榜眼、探花都有,“河下三鼎甲”一時名聞遐邇。還有110多名舉人,140多名貢士,更有十余人在《明史》《清史稿》有傳。
程嗣立、程崟、程晉芳和程午橋,這四人是淮揚一帶提倡風雅最負盛名的人物,其中有三人寓居河下。此外,鹽商程增、程均、程坤、程鑾、程鐘和程鑒等,皆為時所推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初國學大師、乾嘉學派的杰出先驅閻若璩也出身于鹽商之家。明正德初年,其六世祖閻居訚由山西太原遷來淮安,經營鹽業,遂為淮安河下人。他在河下竹巷街的住處,俗稱閻家過道。閻若璩父親閻修齡,為淮上名士,望社創始人之一,母親是明嘉靖已未科狀元淮陰丁士美的孫女。
更值得河下人自豪的,是明代的大文豪、長篇神怪小說《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他也是河下人,家就住在河下打銅巷。
此外,如清代著名數學家駱騰鳳、天文歷算家汪椿、道光皇帝的老師大學士汪廷珍等,均是河下人,他們的居住地均能確指。
河下歷史上還出過兩位巾幗名人。一位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梁紅玉,她曾經協助丈夫、名將韓世忠取得鎮江之戰、黃天蕩之戰的重大勝利。故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河下建祠塑像,歲時祭祀。還有一位是著名長篇彈詞《筆生花》的作者、近代人邱心如?!豆P生花》在藝術上獨樹一幟,鄭振鐸評價說:“和《再生緣》的后半部比較起來,邱心如的寫作技巧和情緒要較梁德繩高明得多了?!鼻裥娜绶蚣易『酉虏柘镱^,娘家住楊天爵巷,相隔不過200余米。
與人文蔚起相對應,修建園林別業也成為鹽商世家的一種時尚,經過二三百年的不斷經營,河下園林有近70座,主要是鹽商所筑,其中曲江樓、菰蒲曲和荻莊尤負盛名。當時,曲江樓、菰蒲曲和荻莊與揚州馬氏的小玲瓏山館、鄭氏休園和程氏筱園等南北呼應,成為江淮間著名的園林名勝,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學士,他們與當地的鹽商相互攬勝訪古,文酒聚會,質疑訪學,搜藏古籍,刊刻著述等等,成為一種時尚。
河下的衰落雖已歷百年,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氣卻已化入髓骨,傳承不息。如在近百年的抵抗外侮中,繼梁紅玉、沈坤而起者,有在甲午中日戰爭中馬革裹尸的民族英雄左寶貴;在抗戰中,有新安旅行團抗日小英雄們的絕世壯舉,他們從河下母校出發,行程數萬里宣傳抗日。相信河下的執著精神會繼續傳承下去!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