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門面、方格窗、黑色板條門構成的老街,義興張燒雞廣場上豎立著的張炳銅像,以及飄著香味的燒雞,這一切,演繹著道口鎮(zhèn)的前世與今生。
踏著斑駁的古道,傍衛(wèi)河緩緩而行,只見滾滾的衛(wèi)河翻涌向前,頗有些氣勢,略可想到當年舟船林立的景象。
古時黃河流經滑縣,道口就是設在黃河西岸鯀堤上的一個渡口。宋元以后,黃河改道,道口又成為衛(wèi)河上的一個重要碼頭。
衛(wèi)河發(fā)源于太行山南麓的百泉,合淇河、湯河、安陽河河水,流經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衛(wèi)輝市、??h、滑縣的道口,經道口過湯陰、內黃、清豐、南樂至河北省魏縣、大名,山東省冠縣,于徐萬倉處與漳河匯流進入海河。
因源為山泉,故水多甜美。但衛(wèi)河并非因其水甜而著稱,事實上,它是我國最早的一條南北大運河。而道口的興起,則因為占據了運河的要沖。
在衛(wèi)河283公里長的干流中,道口段不過4.61公里,從王灣東入,自軍莊北出,但就是這不到5公里的河段,因為居于河段要沖,成就了道口鎮(zhèn)歷史的繁榮。
明清以來,道口逐漸發(fā)展成為商貿重鎮(zhèn)。在清朝乾隆年間,道口開始日日有集;到了清朝光緒年間乃至民國時期,水路更加暢通,上可達百泉,下可達天津,道口在近5公里的河段上,設立了10多個碼頭,其興盛達到巔峰。
此后,天津拉動了道口的發(fā)展。
到清代中葉,天津得漕運、海運和蘆鹽之利,已迅速發(fā)展成為北方的商業(yè)集散中心,形成了一個“天津經濟圈”:從開埠到民國時期,天津的經濟影響很快覆蓋了直隸、山西、內蒙古、山東及河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區(qū),成為拉動這些地區(qū)近代外向型經濟迅速發(fā)展的龍頭。據記載,大量天津進口的各色布匹和其他洋貨,經南運河和衛(wèi)河輸入到山東的臨清,河北大名府,豫北彰德府(今安陽市)、衛(wèi)輝府和懷慶府(今沁陽市);而這些地區(qū)這一時期運往天津的藥材、棉花等貨物,“也是經衛(wèi)河下運,而道口正是一個集散地”。
那時,道口形成12條大街、72條小胡同,并且四面還有七個城門、兩個水門,儼然成為一個戒備森嚴的小城堡。作為一個重鎮(zhèn),道口鎮(zhèn)是兵家必爭之地。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農民起義軍領袖李文成在這里設置軍帳,帳中出令,指揮千軍萬馬,與清兵血戰(zhàn)于道口。當時,那彥成兵分七路攻入道口,徐國安率領一萬五千名義軍英勇抵抗,屢挫敵鋒,譜寫了農民革命斗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1902年英國人在道口設立福通公司,修筑從道口至清化的道清鐵路。道清鐵路是中國最早的鐵路,從滑縣道口鎮(zhèn)至博愛清化鎮(zhèn),全長150公里,1905年經詹天佑主持評估后收歸國有。
1945年8月初,冀魯豫邊區(qū)司令員楊勇指揮冀魯豫邊區(qū)七團和十六團與盤踞道口鎮(zhèn)的日偽軍激戰(zhàn)數(shù)日,消滅敵人近3000人。1946年9月,國民黨進犯冀魯豫解放區(qū),又侵占了道口。
但據史料記載,當時道口河段“船桅如林”,每日可經3000船次,大船噸位在150噸以上,溝通了冀、魯、豫等省的30多個大小城鎮(zhèn)。
而水陸交通的便利,使道口成為商賈云集、人煙輻輳、遠近知名的水旱碼頭,被當?shù)厝朔Q作“小天津衛(wèi)”。
斑駁脫落的黑漆門面,兩層破爛不堪的方格窗,一扇扇可以拆卸安裝的黑色板條門, 落日余暉中老人悠閑下棋的情景——行走在順河街上,街道兩邊蜿蜒伸展近一公里的古老店鋪,似乎正向你喊出古代商人的叫賣聲。
順河街位于滑縣道口鎮(zhèn)西部,因西臨衛(wèi)河而得名。橫跨在衛(wèi)河上的大橋把它分為順河南街和順河北街兩段。
20世紀50年代以前,衛(wèi)河運輸“上通百泉,下達天津”,道口鎮(zhèn)作為衛(wèi)河商埠碼頭,順河街更是以其顯著的地理位置而成為道口鎮(zhèn)最熱鬧繁華的商業(yè)街道。
街道兩旁多為傳統(tǒng)的木質結構兩層樓,用青瓦覆頂。門面房三五間大小不等,不掛前廊;開間2.8米,進深4米左右;二層住人,開方格窗。門面房后邊是住宅,過道開在門面房左邊。住宅多為一進院、二進院,院落不大,但布局嚴謹。主房為帶廊瓦房,配房常有二層樓,這種布局在安陽其他地方不多見。
順河北街較短,路東有幾座中西合璧式的商業(yè)門面房十分顯眼,其中“德錦誠”綢緞、布匹店,在并不寬敞的街道中就顯得高大氣派。
盡管時間退卻了曾經輝煌的顏色,但古老的順河街有過的大氣尚風韻猶存。
道口鎮(zhèn)還有一條短得不能再短的街道,四五十米長的距離,感覺沒走幾步就上了衛(wèi)河大堤的青石臺階。這就是道口有名的水街——因為衛(wèi)河的水特別甜,方圓十里八村的人都來這里取水,所以取名叫水街。水街的盡頭,是道口老城十字大街的街口,正對水街的就是有名的“義興張”燒雞老鋪。
在義興張燒雞廣場,有一個豎立的銅像,只見他頭戴瓜皮帽,手拿文明棍,一副鄉(xiāng)間紳士打扮,若有所思地望著前方。銅像就是張炳,道口燒雞的“先祖”。
盡管廣場頗有些荒涼,銅像上多有銹跡,周圍還堆放著一些垃圾。但當年的張炳肯定想不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人們還能為他立上這樣一座銅像。
道口燒雞始創(chuàng)于公元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實,在開始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他們所做的燒雞生意并不怎么好,到張炳這一代仍然沒有好的出路。到乾隆年間,有一天張炳在大街上邊走邊想,愁眉不展,剛好碰到一位曾在清宮御膳房做過廚師的好友。
得知張炳的處境,這位朋友便將自己在御膳房中做雞的秘訣教給張炳,他說:“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卑肆蠟殛惼?、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白芷;老湯據稱是煮了一遍又一遍的秘制鹵雞湯。
張炳按照朋友所傳授的秘訣,精心制作,燒雞果然異香濃郁,獨具風味。從此,張炳的燒雞名聲大振,生意興隆,遂取“義友濟興”之意,將鋪號定名為“義興張”。自此以后,道口燒雞便一代代傳下來,既傳家珍絕技,又傳百年老湯。
當年燒雞老鋪所做的燒雞,主要賣給南來北往的客商?;爻塘?,他們把船靠在水街的河埠頭。人上岸,來到燒雞老鋪,拎上一兩只燒雞,然后解纜開拔,經水路返回天津。道口燒雞的名頭,也是通過這些客商的口口相傳而名揚天下的。
因此沒有道口的航運,也就沒有道口燒雞的蜚聲中外,“酒香也怕巷子深”,假設道口燒雞出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小地方而不是像道口鎮(zhèn)這樣一個店鋪云集、熙熙攘攘的碼頭上,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它的大名?
據《滑縣志》記載:清嘉慶年間,嘉慶皇帝出巡路過道口,忽“聞異香而醒神”,問左右道:“何物發(fā)出此香?”左右答:“燒雞。”知縣遂將燒雞獻上,嘉慶皇帝甚喜,吃后稱贊其具“色、香、味三絕”。從此,道口燒雞成了清廷的貢品。
道口燒雞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可以較長時間放置,短期內不用擔心它腐爛變質,這與燒雞的加工工藝有關。一般情況下,道口燒雞可以放上個三天五天不成問題。
關于道口燒雞,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驅車去河北路過道口,從一家燒雞店品嘗過道口燒雞出來,車子卻怎么也發(fā)動不起來,就請來滑縣最好的修車師傅來修,修了三個多小時,照舊是啟動不了。他突發(fā)靈感,把從燒雞店里買來帶給家人品嘗的道口燒雞放到發(fā)動機上,讓車子“品嘗”,車子竟然奇跡般的發(fā)動了。
他感嘆,原來,車子是因為沒有吃到這么香美的道口燒雞而生氣啊。這個故事,從側面印證了道口燒雞的“名氣”——連汽車都垂涎三尺。
其實,早在1956年,道口“義興張”燒雞就在全國土特產食品展覽會上,就被評為全國“十大名雞”之首,并于同年國慶節(jié)進入國宴,時至今日每年還有燒雞特供國務院。此時的道口燒雞需求量已經比較大了,上海、北京以及東北等地,多有匯款郵購者,郵購最多的時候,可以占到日銷售量的三分之一。
當然,道口既然是“燒雞之鄉(xiāng)”,不止有“義興張”一家燒雞老鋪,只是“義興張”做得最早,牌子更老,口味更好,信譽也很卓著,因此,在店鋪林立的諸多燒雞店里,它自然也就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其他像“張金榮”、“董記”、“薛記”等,在工藝上很大程度參考了“義興張”老鋪制作燒雞的秘籍,因此整個道口鎮(zhèn)各種店鋪所加工出來的燒雞風味,實際上是非常接近的,它保證了“道口燒雞”這個品牌的風格。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