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我11歲的兒子屬于“天真浪漫”型,換句話說,就是不屬于早熟的孩子。但是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使我意識到有些敏感問題該讓兒子了解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放學回家的兒子進門就發布新聞:“媽媽,今天我們班一個女生病了,身上全是血。”我一愣,隨后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女孩子的初潮。“是嗎?”我沒敢表現出太多的關切,盡管我非常關心兒子對此事的反應。“真的。”兒子并沒有意識到我的反應,繼續滔滔不絕地講,“老師叫她回答問題,她一站起來,哇!白褲子上全是血。老師趕緊把她叫出去了,讓她回家去看醫生,你說,這病夠厲害的吧?”
“嗯,應該由家長處理。”我故意輕描淡寫的回答。心里卻在猶豫。看來老師對這個問題,出于各種考慮是采用了含糊其辭的處理辦法。兒子這年齡,快進入青春期了,也應該面對兩性的話題了。我知道兒子有生理衛生課,但我也知道很多學校都是在臨畢業時分別給男女生上課,才會提到男女不同的生理特征。我曾經采訪過中小學生青春自護營的活動,知道面對孩子的成長,回避兩性問題是不可能的,但我知道得找一個適宜的時機。
機會很快就來了。有一天我們一家三口去商店,服裝柜臺上掛出的胸罩,引起了兒子的注意。兒子夸張地說:“哇!好無聊,什么都往外掛。”我故意問:“這有什么?一件內衣而已。”兒子又低聲問我:“媽媽,是女生都戴這個嗎?”我想一想這倒是個合適的機會,便拉兒子到店堂內的椅子上坐下說:“因為女生和男生的生理狀況不同,所以各自所需要的東西也不同。”
兒子兩手在胸前一擺說:“我知道,您這兒也是鼓鼓的。那為什么我小的時候,您這兒就有奶,現在沒有了?”
“這個嗎,也是一種生理現象。一個女生做了媽媽,她自己的生理機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就有了奶,用來喂寶寶。”
“那我們班的女生,將來也生寶寶,也有奶嗎?”
我笑了。“對,那可是需要好多年的,要等她們變成大人。”
“我們同學的媽媽說,女生發育早,男生發育晚。什么是發育?”
“這是一個挺大的概念,簡單說就是心理、生理的發展吧。要成為大人,你的身體骨骼還得長,你的知識還得增加。”
兒子仰起臉來望著我,有點扭捏地說:“媽媽我還想問一個問題,電視老說防止側漏,一覺可安心睡到天亮,是給你們女生干什么用的?”
我笑了,知道兒子一定被這個問題困惑了好久。因為她曾進在家里見到過衛生巾。當時面對他好奇的提問,我只是簡單地說:“是媽媽用的。”就把那包東西藏了起來。現在應該把這個問題講清楚,讓男孩子認識到男生女生不同的生理現象是正常的。
我輕聲告訴兒子:“那是衛生巾,是女生專用的一種衛生紙。女生長到一定的年齡會有月紅,女生月紅期間需要衛生巾。”
看著兒子純潔的目光,我在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他對自己的身體或生理現象越來越關注,開始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自己與異性的不同。我覺得只要做家長的,不神神秘秘、遮遮掩掩,就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坦然面對生理和性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