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成都17公里的洛帶古鎮是四川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
這個座落在成都龍泉山中段、三峨山麓小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那時它便名為“萬景街”。后來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興市,改名為 “甑子場”, 后又更名為現在的“洛帶”。之所以叫這么個奇怪的名字,是源自一個傳說:話說古鎮池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為東海龍王口中所吐。一日,蜀太子阿斗來到該處,忽見一條大魚隨一白發老者魚桿飛出井來。阿斗抓魚,連人帶魚跌入池塘,慌亂中腰帶掉入井底,回頭找老翁算賬。僅見老翁坐位處留一白綢帕上書“不思創業苦,孺子太荒唐,帶落八角井,帝運終不昌”。后人遂改甑子場為“落帶”,后取諧音為“洛帶”。但一些地理文獻卻記載著另外一種說法,說鎮旁有一“洛水”環繞,形如玉帶,加上場鎮老街蜿延一公里,狀如玉帶自天飄落,故為“洛帶”。
眾所周知,中國的56個民族里是沒有“客家族”的。他們只是漢族中的一個民系,起源于北宋末年,彼時中原衰亂,贛南成為避亂者理想的棲身之地,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通過五次大規模的遷徙,廣泛擴散到福建、廣西、廣東、湖南、四川、臺灣等省區。在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中,慢慢孕育出一個新的特殊民系——客家。然后到了明末清初,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分別從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又有大批移民入川,使洛帶成為一個相對集中的移民點,形成了巴蜀客家的集居地。發展到今天,在這里的客家人口約30萬,是四川省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區,也可稱得上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客家王國”。
從客家被稱之為“客”,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歷史移民的產物,“處處為客處處家,日久他鄉即故鄉”是客家人最好的寫照。遷徙、僑居、再遷徙、再僑居,客家人在離亂、天災、戰火交迫的環境中形成了一種堅忍卓絕、不折不撓的民族性格。因而,血脈中富有遷徙傳統的客家人,擁有了“東方猶太人”的美稱。
現在洛帶鎮上百分之九十以上居民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他們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讓我感覺郁悶的是,我們已聽不懂他們在講什么,客家人卻能夠聽懂我們的語言,這大概就是客家人的生存本能,除了保持本身的獨特性外,還對周遭環境有著十分敏銳的觸角,適應環境的能力也特別強,學習語言和當地人打交道,和當地人通商,是他們讓古鎮經濟繁榮的一個有效手段。與此同時,他們始終也不會忘記自己是誰,不會丟掉自己的語言。客家人有個說法,“寧賣祖宗田,不丟客家言”。這里連小孩子都掌握著三種語言,在家里必須說客家話,到學校里說普通話,在和四川人交流的時候又要講四川話。也許正是這種對客家方言的完整保留和對客家習俗的執著傳承精神,客家文化才深深置根在了洛帶這個蜀中古鎮的土壤里。
古鎮老街以上下街、北巷子、風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柴市巷、馬槽堰巷、糠市巷等一街七巷為代表,這一街七巷結構科學合理,只要把主街山門和七條巷子柵子門一關,就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封閉的防御體系。同時古鎮又以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還有博物館、客家公園為其古建筑之翹楚,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的客家民居。這里的客家博物館、客家方言、民俗和生活方式,讓洛帶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廣東會館則當之無愧地成了這第一鎮的魂了,它是洛帶鎮的標志性建筑。順著街道下坡,一眼就能看見廣東會館那頗有氣勢的門廊,它又名“南華宮”,清乾隆11年由廣東籍客家人捐資興建,氣勢恢宏,館內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在它巨大的城墻下留影,頓覺做為個人的渺小,客家人的商業之發達,由此可見一斑,因為如果沒有雄厚的財力,是無法修筑這氣勢恢宏的巨大建筑的。
于乾隆11年由湖廣籍移民捐資而建的湖廣會館,乾隆18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籌資興建的江西會館均體現了各地特色,建筑布局嚴謹,安排合理、構思巧妙,具有較高的建筑美學價值,因而經常被影視界選為拍片場所。2003年2月,經省政府批準,這里掛牌成立“四川客家博物館”,該館因此成為全國唯一的綜合性客家博物館。深諳經商之道的客家人雖然遠沒有晉商、徽商的輝煌格局,但他們在有限的天地里,已經做出了最好的成績,前者雖然宏大,卻也悲涼,客家人雖然天地局限,卻也因此享受到了真正的人生幸福。
據史書記載,湖廣人段征于明崇禎八年躲避戰亂遷到了洛帶,直隸人孫國渙于明崇禎十年躲避戰亂遷到了洛帶,山西客商趙汾隆率家眷一百五十余口于清乾隆十七年遷到了洛帶,鎮江籍官員劉兆廷于清嘉慶六年謫官遷于洛帶……大量的外地游子都把自己的家眷安放在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落里,為的是什么?正是這看似平淡卻不平淡的幸福感啊。
客家公園正是這種自由平等的幸福感的集中體現,公園是民國時期由地方士坤和群眾集資修建的。園內有最具特色和價值的 “女茶社”是客家婦女休閑、品茶、聊天之所,不納男賓。其間一幅“塵世囂囂到厭煩時來暫歇,茶煙細細得清閑處且偷安”的楹聯,正是當年客家婦女擁有與男性同等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見證。
沒錯,要求平等與獨立,才是客家人文的精髓,卻沒有明目張膽的習慣,他們只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狀,讓人們知道他們的存在,他們的主張,還有他們的緬懷。洛帶仿佛成了一個守望他們理想的地方,懷抱著這樣的理想,他們對每個路人都深情地凝望,那是一種渴望被了解與認同的凝望。與此同時,他們又自豪著,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中曾經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作出貢獻的客家人,諸如彭家珍、朱德、郭沫若等一連串熟悉的名字,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里。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