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世界的范圍講,已有百余個韓信研究會,專門研究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
就故鄉而說,韓信故里故事多,謎團多,就應了那句儒雅的古語:“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長長的紫紅的大門拉開了,就像一道歷史劇的大幕徐徐升起,那碑那橋那水那廟,無不顯露著斑斑的古文化底蘊,為我們講述起遠古迷人的故事——
“一代兵仙”,“漢初三杰”,這是世人對韓信的歷史評價。人們都知道,韓信出生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待其出生時,家境已貧寒,連一日三餐都很難維持,只得到處投靠親友,惹得眾人討嫌。那么,這位被稱為平民出身的軍事家,他熟讀兵書的文化知識,他縱橫天下的軍事才能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可是千古之謎。然而,進了韓信故里的大門,遇到的第一座小橋——甘羅橋,似乎就能解悟個中奧秘。
橋不大,小而拱,似月牙一般。就是這讓人有月夜里聽故事一般夢幻的小橋,告訴我們一個故事:韓信故里,其實其中還包括一個更早的遺址——甘羅城。
甘羅城現在的遺址仍在碼頭鎮北,占地13萬平方米,是一塊高高的周圍長著麥子的地勢。到此走走,我隨手就拾得些秦時的陶片漢代的磚。清乾隆年間清河縣志載:“甘羅城周472丈,在淮陰故城(注:即現碼頭鎮)北,秦甘羅筑”。甘羅12歲為丞相,為秦代的天才少年,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紅口白牙得16城池的故事。
甘羅,秦國下蔡人,爺爺甘茂,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在他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后來、甘茂受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于魏國。甘羅小小年紀,就投奔到秦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了他的門客。
春秋戰國,群雄爭霸天下。是年,燕國欲與秦國交好,愿以太子丹作人質入秦國,請秦國派大臣去燕國任丞相,以示兩國關系特別,強大的秦國是自己的后臺。時年才12歲的甘羅,先說服秦國曾占領趙國大片領土的大臣張唐同意前去燕國任相,自己再出使趙國,告訴趙王秦國的張唐將去燕國任相,秦國與燕國有聯手對付趙國的跡象。趙王當即十分驚恐不安,問計與甘羅。甘羅勸他割5座城池給秦王示好,使秦國與燕王不能結盟,這時趙國再出兵燕國,奪其城池,那時奪得的又何止是5五座城池的土地呢?趙王采納了甘羅的提議,將5座城池割給了秦國。
之后,在秦國不與燕國結盟后,趙出兵攻燕國,奪得13座城池,為討好秦國,又將其中的十一座獻給秦王。就這樣,12歲的甘羅紅口白牙便為秦國得了16座城池。為此,秦王對他大加贊賞,封他為上卿,即戰國時諸侯國最高的官職,相當于丞相),并把淮河邊原先他爺爺甘茂的大塊大塊的封地賜給他,于是在現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的碼頭鎮位置上便有了甘羅城。
據縣史志辦有關同志解釋,古時計年法與現在并不相同,一年要長于365天,由此計算,甘羅拜相時相當于現在的十四五歲。
相傳,甘羅早就激流勇退,來到自己的封邑碼頭鎮上逍遙自在。韓信小時候,白天在碼頭鎮上要飯,晚上則過了小橋,去向甘羅求教。出于都是貴族出身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感,甘羅便把文化及畢生的智慧都傳授給了韓信,由此,世界上才會有如此偉大的軍事家。
李邕,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字泰和。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他書法取法“二王”而自成面目,為唐代大書法家。自從唐太宗李世民以行書書寫碑文后,此風漸開,李邕即為其中的大家之一。他的一塊原汁原味記載淮陰古鎮歷史繁華的真跡石碑,就成了韓信故里的第二個景點。
唐代的某一日,李邕來到碼頭鎮。早在秦國統一六國后,就設了淮陰縣,碼頭鎮即成縣城所在,當年十分繁華。唐代僧人義凈去印度取經,由海道歸國途經該城外,在娑羅樹下演說佛法而開悟,興建了太寧寺道場。他回長安后,武則天特造了小雁塔作為其譯經處。因這個緣故,南來北往的商旅們來到淮陰時,多至婆羅樹下焚香,祈禱旅途平安,市面遂更熱鬧繁盛。李邕見狀撰書了有名的《楚州淮陰縣婆羅樹碑》,碑中描寫當時淮陰的情景為:“彌越走蜀,會閩驛吳”,“商旅接艫”。此書法真跡后到了明代著名作家、《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手中,因吳家與楚州知府的關系甚密,常互相鑒賞書畫,此真跡又被刻碑鑲在了府衙的墻上,并做了拓片。后楚州府衙被毀,石碑已無去處,人們又據拓片而刻了塊石碑。現此碑載著唐代大書法家李邕的真跡,立在韓信故里,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人的書法藝術,也細數著古淮陰“壯麗東南第一州”的風華。
韓信故里建有韓信廟,這并不稀罕。但參觀者,都得走廟的后門,這倒成了一奇。原來,韓侯廟建成后,達官顯貴白日來參拜者甚眾,有才學且仍很貧寒的人便得回避,得不到進拜的機會。見狀,韓信的族人便在廟后墻上開了一個后門。晚上,當前門緊閉后,后門虛掩,給懷有大志的人留下機會。這是他們從韓信走甘羅城的后門而成才的歷史中悟出的做人的道義。
廟中,韓信著將軍服坐在正中,而劉皇帝、蕭丞相等則捧印立于側。這不是家鄉人有意抬高韓大將軍(盡管他也受得起此“殊榮”),當時的歷史史實就是如此,是皇帝在下,被拜的將軍高高在上。只是劉邦以后的皇帝,再拜你為大將時,就不是皇帝拜你,而是要你謝恩了。由此一點,也可見劉邦的用人心切,或說是有政治家的肚量。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15次到過淮陰。在韓侯廟中,便有他所寫的一塊碑《淮陰侯廟記》,讀來一詠三嘆,實為大學士流落民間的佳作。“龍之所以為神者,以其善變化亦能屈能伸也。”高屋見瓴,大文豪開篇就如此語出驚人。再以優美的文筆細述韓信的豐功偉業令人感受了韓信的兵仙氣勢后,蘇大學士文筆一轉,在結尾嘆曰:“士不遇機會委身草澤名湮滅而無稱者可勝道哉。”為天下懷才不遇者大聲疾呼,頓將文章的境界從為一個個人樹碑立傳而提高到歷史當如何用人才的高度,真正是大家手筆,無怪一篇文字,竟成了武將廟的鎮山之寶。
廟外,還有釣魚臺,印著韓信貧寒時釣魚的流痕;還有信緣山,承載著宋太祖趙匡胤兩次到淮陰的歲月。胯下橋,見證著大丈夫的氣度;漂母墓,則講述著有情有義的淮陰人民的故事。鎮外還有一道御壩,一個龍亭,敘說著乾隆皇帝曾將褲腿卷至膝蓋以上,與官民在水中趟了18天,在龍亭共商抗洪大計的故事。此刻,那濁浪無邊的黃河早已退去,留下的是無垠的金色的麥浪。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