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從超市回來,雙手拎著沉甸甸的食物,在陽光的灼曬下,很是疲憊。本打算回到宿舍之后,舒舒服服地沖個涼,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覺,醒來之后,再調個小菜,喝瓶啤酒。誰想,推開門的一瞬間,突然聽到一聲凄厲的女高音從對面傳來,夾雜著一陣陣澎湃激昂的交響樂。我的心頓時就涼了:這世道,就不能讓人安靜一會嗎?
我從窗戶探頭向外望去,聲音就來自對面那一排低矮的平房。一位中年婦女,四十多歲的樣子,抹著鮮艷的口紅,在平房墻角的陰涼處,雙目微閉,頭高高地仰起,身體隨著音樂的節奏有規律地左右搖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整個小區,似乎都在震撼的音樂中微微顫抖。
這個小區,已經有些歷史了,顯得比較破舊。除了我們這幫年輕人之外,大多數是一些留守的孤寡老人。像這樣一個破敗的地方,似乎很難想象,還能孕育出高雅藝術的欣賞者。而眼前的這位婦人,儼然就是一位了。我不敢百分之百地肯定她不懂歐洲的歌劇,但是她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似乎不像是一位真正懂得高雅藝術的人;至少,真正高雅的人應該不會制造高分貝的噪音來擾民吧!
那位婦人依舊陶醉其中。同時,我想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終究是小老百姓占據了社會的大多數,平淡的生活,簡單的快樂。交響樂、芭蕾舞、意大利歌劇,還有雕塑、繪畫展等所謂高雅藝術,終究是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我們之中的大多數,是無福消受這樣的高雅藝術的,因為那需要時間,需要金錢,更需要一種叫做“品位”的東西。
“品位”是小資們喜歡掛在嘴邊的流行用語,在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布迪厄看來,品位實際上是“文化資本”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上流社會中人彰顯其貴族身份的憑證。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哪有時間去鉆研什么高雅藝術或接受什么專門的藝術訓練。而這樣去聽歌劇、看畫展,如果還能嘖嘖稱奇、贊嘆不已,那就只能說是附庸風雅了。
這種附庸風雅正是我們的時代病。君不見,五一、十一黃金周出游的浩浩蕩蕩的人群,其中,究竟有幾人,能夠從長城的秦磚之中,讀出歷史的滄桑?又有幾人,能夠從周莊吱吱呀呀的搖櫓中,品出江南水鄉的韻味?更有幾人,能夠從國家博物館的文物收藏中,真正道出個所以然來?我們讀不懂歷史,卻在長城、故宮前拍照留念;我們聽不懂山水清音,卻在九寨溝縱聲喧嘩。我們難得迎來了一個放松身心的假期,卻在疲勞的旅游路上汗流浹背。我們只是迅速按下快門、快速積累照片,只為了回家之后,向他人炫耀:看,我也曾到此一游。游是游過了,疲憊之余,真正欣賞過嗎?
(編輯/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