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到河南的外國人說,在河南隨便撿片瓦礫,拿出去都能拍出一個天價。這說的當然是河南的歷史。
河南飲食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吃過河南就是吃遍天下”并不為過:道口燒雞、開封小吃、逍遙鎮胡辣湯……
實際上,說起逍遙鎮,人們自然想到了胡辣湯。有很多人不知道周口市,不知道西華縣,但逍遙鎮胡辣湯卻大名鼎鼎。因此,人們只知道逍遙鎮是個出產胡辣湯的小鎮,并不清楚它曾經是沙河、潁河上的一個歷史重鎮,它有著太多的輝煌,這些輝煌在歷史的一次又一次浪潮中湮滅。
而今人們能夠記得它的,僅僅是它在輝煌時期所衍生的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小吃。
世事無常,回眸時令人感嘆。
沙河和潁河除了在周口交匯以外,兩條河河道距離最近的地方,就在逍遙鎮。在這里,兩條河只有700米的距離。逍遙鎮就坐在兩河中間,像一個嫻靜的女子,怡然地傾聽著兩條河潺潺的濤聲。
逍遙鎮始建于東漢建安年間,初名“小窯”,因沙河、潁河傍鎮而過,又名“合流口”、“合流鎮”,宋末曾設清水縣于此。
對于“小窯”這個名稱的來歷,要從傳說中的女媧娘娘說起。在上古時期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關鍵時刻,女媧娘娘挺身而出,煉制五色彩石填補天空的漏洞,借七星針縫補云層,重新支撐起天幕,囤積蘆灰,堵住泛濫的洪水,又疏通江河湖海,讓華夏大地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而這里之所以被稱為“小窯”,就是因為這里是傳說中的女媧娘娘煉石補天之處。據說女媧娘娘在此地修建了七七四十九座小窯,搜集五彩石料,煉出補天之石。因為煉石之窯很小,故稱“小窯”。
明清之際, 此地成為連接沙河上下游的重要商埠,與漯河、周口、 界首并稱為沙河四大碼頭。宋代曾在此做官的王姓知縣有感于當地舟楫云集、商業繁榮的景象,曾寫詩盛贊:“百業俱興數小窯,官順民安世稱道;天時地利隨人意,任職四載樂逍遙。” 其中有“天時地利遂人愿,任職四載樂逍遙”之句, 故以此改名“逍遙鎮”,相沿至今。
清末民初,沙河上停泊的船只比比皆是,其中有六里的河道,碼頭一個連著一個。而且這些碼頭都是專業的碼頭,有專門裝卸食鹽的,有專門裝卸石料的,有專門裝卸糧食的。
當時,有一句俗語,叫“逍遙鎮霧騰騰,要論錢財三順星”,“三順星”在逍遙鎮開了三個錢莊,它的銀票可到上海、武漢等地兌換美國花旗銀行的錢幣,由此可見逍遙鎮商業的發展程度。商業的繁榮, 引發了城市建設的擴張。逍遙鎮上大量廟宇拔地而起,也開建了5座寨門、兩座水門。
不少老人,至今還依稀記得寨門的模樣。不過今天,像很多曾經輝煌過的古建筑一樣,它們早已蕩然無存。原來逍遙鎮的古建筑,像聚仙樓、魁星閣、文昌廟、武梁廟、關帝廟、城隍廟等大型廟宇有20多處,還有其他一些廟宇和各種老店鋪,至今已經消弭在時間的洪流中了。
只有一家漆紅門柱,青灰老瓦,被叫做“龍義和”的老藥店,還矗立在一群現代的建筑中,它也因此成為逍遙鎮作為古鎮的唯一見證。“龍義和”為山西人魏喜牛創辦。魏喜牛十一二歲來到逍遙鎮當學徒,后來創辦了自己的字號,并且樂善好施,在方圓四五十里之內很有名氣。1990年,90歲的魏喜牛去世,其孫子魏繼周接下他的產業,繼續經營中藥,并且開始涉足“胡辣湯”調料的生產,在其門店里,這種調料的香味,十分濃郁。
胡辣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當時的天子宋徽宗雅好風月。宮中有位小太監,因善于揣摩上意,十六七歲時便成為宋徽宗的貼身太監。徽宗皇帝特許他出宮游玩,順便回家省親。
小太監是今天南陽一帶的人,因此出宮之后向西而行,第一站就到了嵩山少林寺。寺中方丈見他面紅耳赤、口唇干渴、飲食又少,便奉上一碗少林寺的“醒酒湯”,小太監飲后直覺體氣清爽,臨行時便向方丈討得“醒酒湯”的方子。
后小太監又到武當山游玩。武當掌門人見小太監食量很大卻身體消瘦,就為小太監準備了武當山的“消食茶”。小太監飲用數日之后形體漸豐,面色也白皙了許多。小太監又將此方討來。
回宮后,小太監便尋思將它獻給徽宗皇帝,以此二方為基礎,用多種中藥、精粉面、粉條、鮮牛肉、花生仁、芋頭、山藥、金針、木耳、蔥花、蒜片、面筋泡等熬制而成,做出了一種色香味俱佳的湯。
該湯既消減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湯之辣味,能醒酒提神、開胃健脾。徽宗皇帝問小太監此為何湯,小太監靈機一動,稱其為“延年益壽湯”。此湯據說冬御寒,夏避暑,徽宗皇帝曾敕發于軍營之中,軍士們服后百邪難侵,諸病不生,因此成為軍中之良方。
后來宋朝遭遇“靖康之亂”,徽宗、欽宗二帝被金兵虜走。小太監隨逃難人群向南逃去,落魄于西華逍遙鎮,“延年益壽湯”也隨之落戶于此。
但此時胡辣湯在逍遙鎮落戶后,逍遙已是金人之地。要想賺錢,做出來的食物必須符合北方人的口味。北方人吃飯則需肉食干食,于是原來的稀湯就變成后來的稠粥。但是對于口味較重的北方人而言,這粥實在太平淡了些,生意仍不是特別好。
有一天,一位北方客商帶了一瓶胡椒粉來吃小太監的大肉粥,小太監無意中將胡椒粉瓶碰翻,將胡椒粉攪進鍋中。客人吃后,身心俱暢,通體舒泰,胡辣湯就這樣在一次偶然的“碰撞”中誕生了,辣味濃郁、湯香撲鼻——正宗的胡辣湯中只用胡椒不用辣椒,胡辣湯的意思,就是“胡亂辣”,各種辣味加在一起的那種辣。
逍遙鎮的胡辣湯曾風光一時,但如今的逍遙鎮,一萬多人口,只有四家胡辣湯店。
原來,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逍遙鎮人為主的西華人,紛紛憑著一碗胡辣湯走出去,在全國各地開起了店鋪。他們東下山東龍口,西進克拉瑪依,南到海口,北上齊齊哈爾。大江南北,逍遙鎮走出去的從業人員達到一萬多人,每年帶回來的收入也達到了上億元。
而西華縣內,人們仍然保持著傍晚喝油茶、早上喝胡辣湯的習俗。叫上一碗胡辣湯,加上兩根油條,或是半張油餅、幾個水煎包,不過一兩元錢,便吃得很舒服了。湯里滾動著深綠色的海帶,白的粉條和豆腐絲,黃的黃花菜,紅的花生仁兒和肉丁。盛湯的人手里拿著木勺,來回攪動幾下,再滴幾滴香油和醋,舀上一勺,彎腰伸過頭去,吹幾下,咂咂嘴,有輕微的糊辣感。拿剛出鍋的熱油條或是熱油餅蘸著胡辣湯吃,味道也極好,身上暖和起來,精神氣兒也足了,聲調也就提高了八度:再來一碗!
逍遙鎮另外一些人,則開始對胡辣湯料傳統配方進行開發,生產出不同的袋裝胡辣湯料,可以家庭制作用,很方便。目前,逍遙鎮已辦起了10多個胡辣湯料生產廠,研制開發出胡辣湯全味粉、水沖式胡辣湯等8大系列80多個品種,年生產量在400多萬箱。2003年2月和2006年4月,逍遙人先后成功舉辦了兩屆逍遙鎮胡辣湯大賽暨美食節。這或許是逍遙鎮胡辣湯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吧。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