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也沒有逃出中國哲學的預言,李安如愿以償地拿到了這個爭取了多次的獎杯。第三次,李安終于成功了。那年,奧斯卡同時因為這部電影認識了一個個的中國名字——譚盾、鮑德熹、葉錦添。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功夫片開始席卷整個好萊塢。
初征奧斯卡——“臥虎藏龍”
李安導演直到37歲才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電影《推手》,可是這并不妨礙李安后來取得更大的成就。緊接著,李安推出了自己“父親三部曲”的另外兩部——《喜宴》和《飲食男女》,兩部影片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真是“麒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多年的積淀與磨礪,使得李安最終一鳴驚人。不用說那是大器晚成,李安導演的成功正如他一直所喜歡的道家文化所提倡的一樣,是需要歲月的打磨,思想的斗爭才能最終大放異彩,厚積薄發四字最能說明李安導演。
《喜宴》讓李安第一次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這是李安第一次在奧斯卡的舞臺上亮相。第一次涉及同性戀題材的李安,并沒有顯得局促與不安,相反的是,他極其冷靜地將這個敏感題材植入到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之中。外國人看的是主人公之間的調和與和解,中國人看的是中國傳統價值觀與敏感的同志問題之間的矛盾。難怪這部電影上演后,美國人說是在講美國的故事,中國人說是在講中國的故事。
我們不能不佩服李安的“太極神功”,在舉手投足的短短時間中,舉重若輕地將兩種文化調和得如此完美?!断惭纭肥浅晒Φ?,然而也許是當年中國功夫還沒有現在這樣出名,所以使得當年的奧斯卡評委們對“打太極”的李安不太感興趣,而更喜歡淡淡的西班牙小品。
《喜宴》的失利既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情理之中。李安并沒有絲毫的灰心,沒多久又拿出了自己“父親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飲食男女》。同樣的優秀,同樣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展示,李安再次得到了奧斯卡的青睞,第二次得到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食欲、性欲;維護、崩潰;傳統、前衛等等這些,在影片中李安都進行了深刻的探討。作為一名導演,李安的國學根基是十分厚重的,這也許有賴于父親從小對他的言傳身教吧。可是,也許是奧斯卡的評委太關注那誘人的中國菜,或者是看片子越看越想吃東西了,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奧斯卡評委對中國菜的興趣要遠遠大于對影片本身的興趣。李安,又一次失意奧斯卡。
但是,這兩部片子的巨大成功,使奧斯卡知道了這個來自中國臺灣的華人導演?!芭P虎藏龍”,想必這是當時所有奧斯卡評委在看過李安的這兩部片子以后對華人電影界的一致評價吧。正如前面所說的,龍飛九天是趨勢,這兩次出征奧斯卡僅僅是李安這條中國龍的熱身運動罷了,別忘了,中國還有句俗話“好戲還在后面”。
再戰奧斯卡——“推手”
1995年,李安導演又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力作——《理智與情感》。這部電影,是李安第一次拍攝英文電影,與之合作的是英國才女艾瑪·湯普森。艾瑪·湯普森在這之前就已經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大獎。而這部《理智與情感》則是由艾瑪·湯普森自編自演的,改編自英國著名女小說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中國才子導演加上英國才女編劇,自然使得這部電影不同凡響。
我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了現在最當紅的好萊塢明星凱特·溫斯萊特和休·格蘭特的精彩演出。而這兩位大明星在出演這部影片的時候,才是剛剛登陸好萊塢的英國年輕演員。
同樣的家庭情節劇類型,所不同的是這個家庭是英國的家庭而不是李安熟悉的中國家庭。對于已經成功拍攝出了多部家庭情節劇的李安導演來說,這部英國家庭情節劇的拍攝并不容易。
然而李安到底還是李安,深厚的文化功底使得他很快地融入到電影的英國文化之中,你很難想象出這么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導演能夠將英國電影拍得這么具有英倫風情。至于與艾瑪·湯普森的合作,李安曾經直言與她的合作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拍攝之中兩人經常出現矛盾,當然,這些矛盾僅僅限于對電影藝術的不同理解上??赡苁切市氏嘞О桑m然有爭論,但是兩人依舊互相支持著,爭論的結果是才子加才女的組合給我們奉獻了一部精美的電影。
這部電影獲得了當年奧斯卡包括最佳電影,最佳改編劇本在內的7 項大獎。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李安并沒有獲得最佳導演獎的提名。奧斯卡更多地去關注艾瑪·湯普森了,而忽略了重要人物李安。李安雖然最終為他人做了嫁衣裳,但是這部電影仍舊不失為李安的優秀作品,而提名最佳影片獎也充分說明了李安的實力。
三戰奧斯卡——“理智與情感”
李安曾說過,自己從小就有個武俠夢。為了實現自己的這個兒時的夢想,李安拍攝了《臥虎藏龍》。
中國有句話叫作“事不過三”,兩次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競爭中敗北的李安,攜《臥虎藏龍》第三次來到奧斯卡。與前兩次不同的是,《臥虎藏龍》是帶著10項奧斯卡獎的提名來的,無論從氣勢還是實力上看,李安這次都是志在必得。我們現在都早已忘記了當年與《臥虎藏龍》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其他4部影片,只是記得李安獲得這個獎在當時是最沒有懸念的。
奧斯卡也沒有逃出中國哲學的預言,李安如愿以償地拿到了這個爭取了多次的獎杯。第三次,李安終于成功了。那年,奧斯卡同時因為這部電影認識了一個個的中國名字——譚盾、鮑德熹、葉錦添。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功夫片開始席卷整個好萊塢。
當我們在為李安他們歡呼的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感到遺憾,也不得不嘆息。在最佳影片的競爭中,《臥虎藏龍》失利了;在最佳導演的競爭中,李安又意外敗在了索德伯格的手下,奧斯卡的頒獎就像它的影片一樣,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知道結果。
那屆奧斯卡的結果從情感上,我們不是太能接受,但是從理性的角度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結果也是正常的。最佳影片的競爭,奧斯卡的評委當然更能接受本國的影片,他們看《臥虎藏龍》只是看到了那絢爛神奇的打斗場面,但是影片傳達出來的人文主義的思考因為文化差異的關系而使他們在接受上有困難,就連“臥虎藏龍”這句成語的意思恐怕也沒太多人知道吧,這就難怪最后的結果令我們失望了。至于最佳導演獎,奧斯卡和金球獎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奧斯卡顯得更為中庸與保守,雖然李安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意外敗北也讓我們遺憾,但是只要細細琢磨起來,也是能夠接受的。
那屆奧斯卡,對李安來說是屆調和了理智與情感的奧斯卡,他們從情感上喜歡神奇的東方武術,但是從理智上是很難理解這武術后面表達的思想感情的。
四戰奧斯卡——“喜宴”
2005年9月,威尼斯電影節,李安低調地為觀眾奉獻出了自己的新片——《斷背山》。接著,我們聽到李安奪得金獅獎的消息,沒過多久,李安又憑著這部小成本影片在各大電影的評獎活動中陸續得獎,真可謂拿獎拿到手軟了。
2006年一到,《斷背山》又成了金像獎的最大贏家,所有華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李安的這部新片上。很快,《斷背山》順理成章地成了奧斯卡提名最多的影片。我們完全有理由去相信,《斷背山》在奧斯卡的慶功會是最盛大的喜宴。
這次,是李安導演第三次沖擊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誠如前面所談到的,“事不過三”,這次將最佳影片獎頒給《斷背山》是完全應當的。這次也是李安第二次沖擊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了,從實力和呼聲上看,李安得到這項導演最高榮譽是大勢所趨。
“喜宴”,是每一個關注李安導演的人最想看到的場景,但是奧斯卡充滿了變數,想想當年《飛行家》得到多項提名,最后卻沒什么收獲,這就使得我們在為李安鼓勵的同時不得不為其捏著一把汗。李安曾經半開玩笑地說:“每次奧斯卡,我的血壓都會升高?!蔽覀兿M畎驳难獕翰灰驗榫o張而升高,而應該因為獲獎興奮地升高。
五戰奧斯卡——“斷背山”
李安在宣傳《斷背山》的時候曾說過:“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有的人一去不復返,有的人會再來?!?/p>
有人疑問,奧斯卡,是不是也是李安導演心中的一座斷背山呢?畢竟,在這里,李安既有過失利的遺憾,又有過得獎的喜悅;既有過壯志未酬的悲情,又有過從頭再來的豪氣;既有過失之毫厘的自嘆,又有過躊躇滿志的自信。他在這里留下了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去感慨,去回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