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華人導演李安的成功使得他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就連沉寂在家的六年,都被神化為妻子的寬容和理解,神化為精神的沉淀和積累,其實,對于他來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歲月的磨礪,只是有些人,在磨礪中消亡,有些人,在磨礪中成長。
漫長的戀愛是幸福的基礎
1954年,李安在臺灣出生,他的父親是中學校長,小時候,李安算不得出色的學生,考了兩次大學都灰溜溜地落了榜,于是1973年,李安改考臺灣國立藝專戲劇電影系。其實當年李安是想做演員的,現在說起來,卻像是一個可愛的玩笑。兩年后他到美國去留學,在伊利諾大學學習戲劇導演,就是在那里,他遇到了生命中最堅實的支柱,后來的妻子,當時同來自臺灣的留學生林惠嘉。
李安的愛情可不像想象中那樣浪漫,在現實生活里,李安從來也不敢去追女孩,而追他的女孩都不是淑女,不是林黛玉,大都干練而果斷。李安喜歡的就是性格開朗的女孩,因為那些性格的光芒正好照亮了他的靦腆羞澀。
比起李安來,林惠嘉的成績就好多了,臺大畢業后,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到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而李安最終也不過讀了個碩士。所以李安一直很欣賞林惠嘉,在后來他到紐約大學學習電影制作的兩年里,每個周末他都要打電話給遠在伊利諾大學的林惠嘉,他喜歡她堅定踏實的聲音,讓他覺得安心而熨貼。
李安的愛情之旅算得上是很漫長,他們相戀五年之后,才終于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別以為幸福就是朝朝暮暮,舉案齊眉,那不過是小說里的愛情故事,李安的愛情聚少離多,結了婚也各自忙各自的。李安在紐約大學讀電影,林惠嘉在伊利諾繼續讀博士。各自有各自的生活領域和朋友圈子,唯一記錄著婚姻溫暖的,就是家里的冰箱,每次李安回來,都會做好多吃的,給老婆放滿冰箱,愛情就是這樣平淡而樸實,即便是如今被推崇為才子佳人的一對幸福夫妻,也一樣過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而正是這些平凡,給了李安很踏實的感覺,他需要的就是一個寬容的女人,一個縱容他把所有的精力投身到電影中去的女人,而不是一個小鳥依人的金絲雀。
做李安的老婆不容易
李安的才華,在上學期間已經有了充分的體現,1984年,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獲得了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并取得電影碩士學位。但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李安無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畢業生在美國電影界的坎坷,天上不會掉下來一個好劇本,也不會掉下來一個拍攝大片的機遇,除非你低下頭,一步步艱難地向前走。
接下來的六年,是他人生中最黯淡卻也是最豐碩的六年,如今說起這六年,很多報道都喜歡把李安夫妻標榜成臥薪嘗膽、志向高遠的模范搭檔,其實,李安自己心里最清楚,他這六年,經歷的無非是一個三張男人郁郁不得志的沉悶歲月。而正是這種沉悶中的掙扎和體驗,才積淀了他細膩真實的電影風格。
不過對于妻子林惠嘉來說,這六年的沉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今天有哪位嫁給不知名的導演的女人妄圖靠林惠嘉的經歷說服自己安心陪伴身邊不掙錢的導演丈夫,那恐怕不過是天方夜譚。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您老人家的丈夫成不了第二個李安,我只是想說,不要只看到林惠嘉頭上那頂“李安的愛妻”的光環,而忽略了她的付出和隱忍。
沒有一個妻子真的可以毫無怨言地養一個不掙錢的丈夫六年,即便是感情再深,忙碌的生活,終年的操勞,渺茫的未來也會讓女人感到困頓不安,心生悲涼。林惠嘉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她做不到先知先覺李安的光輝未來,所以,她在付出的同時,也難免會有抱怨。好在李安是一個那樣溫存敦厚的男人,每天看完書籍報紙、寫完劇本之后,都會收起那顆不甘的心,耐心地做一切家務,包括做飯洗衣服帶孩子。生活盡管平淡枯燥,可是他堅持地愛著自己的“英雄的獵人妻子”,這不僅僅是因為她可以“帶著獵物回家”,還因為她寬容了自己所有的堅持。是啊,盡管林惠嘉有所怨言,盡管她哭著打電話給自己的媽媽,說自己堅持不下去了,可是她始終沒有放棄,她一直在付出著,并且一直尊重李安的選擇,縱容他專心自己前途未卜的事業,這種尊重基于愛,無私的愛。
林惠嘉的媽媽曾經對林惠嘉說過, “實在不行,你就離了吧”。許多親戚朋友也對林惠嘉說過:“為什么李安不去打工?大部分中國留學生不都為了現實而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嗎?”可是當林惠嘉看到李安偷偷地學電腦,妄圖找一份工作來分擔家庭經濟負擔的時候,她卻憤怒了。她愛李安,她不愿意看著丈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心目中的導演天才在生活的重擔下折彎了腰。這種愛,是很多女人做不到的,所以,李安從來都尊重她,聽太太的話,因為是太太給了他生存的空間和放飛理想的自由。
幸福背后的那些苦,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夠忍受的
現在的李安夫妻,看起來是那樣的幸福和榮耀,可是林惠嘉受的苦,卻并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夠承受的。好在林惠嘉獨立慣了,什么事情都能夠自己扛起來。
你能夠想象,在臨產前,羊水破了,林惠嘉還自己開著快沒油的汽車去醫院么?林惠嘉和李安的大兒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生的,生產的時候,林惠嘉的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和朋友,就連醫護人員都看著心疼,暗自以為她是棄婦。這樣的人生恐怕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苦。可是當醫生問林惠嘉要不要通知丈夫或者親友,她卻只是搖搖頭,淡淡地笑。一個女人,能夠寬容丈夫到這種地步,就算是在她的頭上再加上數個賢妻良母的光環也不為過吧。李安當時在紐約讀書,第二天才趕到了伊里諾,林惠嘉沒有抱怨,她早就知道,嫁給這樣一個男人,意味著多少人生的風波都要自己一個人來扛。為的是,給他一個自由的空間,去贏取更廣闊的天空。
直到如今,提到那些日子,林惠嘉還只是淡淡地說,“我只是不管他”,這個不管,無非就是縱容,縱容他不掙錢,縱容他不管家,縱容他去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他自己知道,這些努力,正在朝向未來的那個方向。
對電影的堅持就是對妻子最好的回報
不過我們誰也不能說李安不是一個好丈夫,他對妻子百依百順,因為妻子是家里的頂梁柱,如果沒有妻子的獨立,他根本就不可能安心去做自己的事情,安心在家里六年而沒有放棄對電影的追求。所以,他是林惠嘉的“小兒子”,那些年,對妻子的順從就是他唯一能夠給與的回報。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總會有一個或者幾個女人的身影。李安的背后最堅實的支柱就是妻子林惠嘉。正因為妻子的支持,他始終不肯放棄電影,放棄了對他來說是一種恥辱,對妻子來說是一種辜負。
天上沒有掉餡餅給李安,是他自己編寫了劇本《推手》,在1990年的臺灣新聞局征選劇本中,獲得了臺灣1990年的政府優秀劇作獎。上天是不會埋沒天才的,這部劇本很快被臺灣中央電影公司看中并投資,由紐約庫德瑪西恩公司制片開拍。這部電影是李安導演生涯的第一部長片,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那一年,他已經36歲,一個36歲的青年導演,一個六年后沖出江湖的居家男人。
《推手》之后,臺灣中影公司看好李安,再度和他聯手,成就了《喜宴》,然后李安就一發不可收拾地忙碌了起來,從獲第七十七屆大衛格里菲斯獎最佳外語片獎,名列1994年臺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的《飲食男女》,到《理智與情感》《冰風暴》和《與魔鬼共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奧斯卡提名紛紛砸向這個平淡慣了的中年男人,這讓李安局促不安,一直到今天,他在鎂光燈下都很少能說出什么慷慨陳詞的話來。而他在公共場合的表現總是那樣局促,仿佛永遠都是一個局外人。是啊,對于他來說,他只是一個導演,他成就的只是電影,而絕非嘩眾取寵的明星。
你成功了,你還是我的丈夫,我還是你的妻子
李安成功了,在許多人的想象里,林惠嘉終于可以松口氣,舒舒坦坦地花李安的錢,做李太太了,可林惠嘉卻做不了那樣的女人,她還是她自己,而且相對以前的生活來說,她付出的更多了。因為李安忙了,沒有時間再呆在家里了,不過她總算松了一口氣,看著丈夫的成功,她覺得很欣慰,這些年的努力終于沒有白費,她的支持和堅持被證明正確而偉大。
林惠嘉始終是欣賞丈夫的,丈夫理解她,也心疼她,在外拍片的那些日子里,每周都會打電話回來,而且從來都堅持報喜不報憂的原則。林惠嘉曾經帶著兒子到拍攝現場探過班,艱苦的環境和高強度的勞動讓林惠嘉禁不住流下了眼淚,可是李安卻樂在其中,因為這是他夢想實現的過程。
李安對妻子的評價,最經典的就是在2001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上,李安接過朱麗亞·羅伯茲頒發的最佳導演獎說過的一段話,“我的驚喜之情難以形容。我要感謝我強悍的太太,她沒有女主角俞秀蓮漂亮,但有她的堅毅,她也有玉嬌龍的離經叛道的個性,因為她有時候會令人嚇一跳,她是《臥虎藏龍》里除了碧眼狐貍之外所有女角的典范……”而當時林惠嘉正帶著兩個兒子坐在臺下,她的心里有一種苦盡甘來的幸福,連兩個兒子都對記者說,“爸爸很幸福,能夠娶到像媽媽這樣的女人,這是爸爸最成功的地方。”
有丈夫和兒子這樣的評價,林惠嘉心里充滿了滿足感,不過她還是頗不習慣被稱作導演夫人或李太太,她有自己的事業和人生規劃,她按部就班地按照原有的生活計劃成長著,她說,“李安還不是導演的時候,我就是我,李安當導演以后,我還是林惠嘉。”
這么多年來,李安的成就對林惠嘉始終沒有影響,即便是當丈夫獲得金熊獎時,從柏林打來電話向她報喜,她還是安靜地說,“大驚小怪,吵我睡覺”。她不是不高興,后來她笑著解釋,她只是不想把李安寵壞。而拿了奧斯卡小金人后,有一次李安和她到華人區買菜,有位臺灣女人對林惠嘉說:“你命真好,先生現在還有空陪你買菜!”林惠嘉當時就搶白:“你搞錯了,是我今天特意抽空陪他來買菜。”
如今的李安,已經成了好萊塢首屈一指的華人導演,《綠巨人》《斷臂山》《色·戒》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太太的支持,李安永遠牢記父親生前的一句話:“沒有選擇只有往前走,帶鋼盔往前沖!”李安就是這樣,踏實認真地向前沖,在電影的金光大道上越走越遠。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