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道德模范評選結果揭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榜上有名。從田野重重稻浪中走來的袁隆平,是一代科學大師,也是一座精神富礦。他以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專業素養與道德操守、事業追求與社會責任、祖國情結與世界胸懷完美結合的風范,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在他的培養和帶領下,我國雜交水稻界精英輩出,研究成果層出不窮,30多年來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到2006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不僅如此,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袁隆平因此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等的充分肯定和國際社會的由衷贊譽,先后獲得10多項國際大獎和“雜交水稻之父”的美譽。
如今已經77歲高齡的袁隆平,依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他說自己還有兩個愿望:一個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級稻要實現試驗田畝產900公斤;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國當代杰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深受雜交稻惠澤的中國農民,用生動而樸實的語言稱頌袁隆平為 “米菩薩”、“米財神”;在印度尼西亞農村的慶豐收典禮上,成千上萬的農民們手捧金色的稻穗,臉上洋溢著豐收的燦爛笑容,在此起彼伏的稻浪中齊聲高呼:“中國人萬歲!”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早在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由衷地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世界帶來了福音!”
就在新中國成立同年,袁隆平考入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后調整并入西南農學院)。畢業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講授俄語、植物、作物栽培、遺傳育種等課程。在安江農校長達18年的教學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生產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科學研究。
20世紀60年代初,天災人禍帶來了全國性的大饑荒,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也同樣面臨著饑餓的威脅。一天中午,走出校門,他遠遠地看到馬路邊圍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尸體,圍觀的人都臉上堆滿了憂傷。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感到了“餓殍”兩個字的刺痛。他深切地體會到什么叫“民以食為天”,他覺得自己應該也必須做點什么,就決心從農作物品種改良入手,探索科技興農之路,與饑餓和災荒抗爭。
然而,從傳統理論講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愛思索的袁隆平把眼光從教科書移到了田間。盛夏的一天,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袁隆平像往常一樣下課后挽起褲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發現了一株植株高大、顆粒飽滿的水稻“鶴立雞群”。第二年,他把收獲的種子種下去,袁隆平失望了,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但也驚喜地發現自然界存在著“天然雜交稻”,水稻和其他異花授粉作物一樣,具有雜交優勢。于是,他跳出水稻“無性雜交”學說的束縛,開始了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1964年7月的一天,他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的種子。
在水稻開花的時,赤日炎炎之下,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在田間辛勤研究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給他心愛的水稻雄性不育試驗“當頭一棒”:幾年積累下來的700多株珍貴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間被人全部拔除毀壞,幾年的心血被毀。袁隆平忍著悲憤,在一口廢井里找到5株秧苗后,才算松了一口氣。他就二話沒說繼續堅持試驗。
然而6年過去了,他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水稻不育系。苦苦思索的袁隆平決定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1970年11月,他終于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敗育株,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袁隆平欣喜若狂,因為這使雜交水稻的培育找到了突破口。
袁隆平將金子般珍貴的“野敗”材料迅速分發到全國30多個科研單位,進行協作攻關,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以擴大選擇概率。到1975年,隨著雜交水稻各種難關的相繼攻克,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夢想終于變成現實。
從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畝增產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震驚了全世界,也贏得了極高的榮譽。
禾下乘涼的夢想
在水稻育種科學領域已成為巨人的袁隆平,一直有個在稻穗下乘涼的夢想,就是水稻長的比高粱還高,比掃帚還長,籽粒比花生還大。
雜交水稻雖然大幅度增產,可袁隆平發現還存在著配組不自由、種子生產環節多等不足,就又開始了新的攻關。這時,朋友勸他說:“你已成了著名科學家,萬一搞砸了,豈不壞了名聲?”他認為,搞科研如同跳高,新的高度你不跳,早晚要落在后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后人積累經驗,個人的榮辱得失不算什么。
1987年,水稻兩系法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項目,袁隆平出任責任專家。經過艱苦努力,8年后,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平均比三系雜交稻畝增產5%~10%。
馬不停蹄的袁隆平,這時瞄準了更高的奮斗目標——培育超級雜交稻。
超級稻計劃是個國際大難題,日本和國際水稻研究所搞了十幾年未能達到預期目標,但中國“神農”袁隆平實現了:“2000年畝產達到700公斤;2004年畝產達到800公斤。2010年畝產要實現900公斤的目標,到那時,6000萬畝地要產出8000萬畝地的糧食,將為國家節省2000萬畝土地。同時,把雜交水稻推向國外,從現在的3000萬畝擴大到2億畝以上,增產的糧食要多養活一億人口。”
畝產900公斤的目標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已經年近80的袁隆平并沒有放慢自己的腳步,仍然奮斗在科研的前沿。
為了世界人民都吃飽飯
上個世紀有份國外的《誰來養活中國》的“醒世報告”。認為到21世紀初,中國為了養活10多億的人口,糧食問題將威脅到全世界的糧食供應。
面對世界的不安與困惑,袁隆平以研究雜交水稻的成果,回應了這種擔憂,就是依靠科技進步和國人的努力,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同時還能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美國普都大學教授、四屆美國總統農業顧問湯·巴來伯格欽佩地說,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可貴的時間,在農業科學上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袁隆平使人們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
多年來,袁隆平懷著“造福世界人民”的寬廣胸襟,7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十幾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20多次舉辦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30多個國家培訓技術骨干500余名。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
在袁隆平的辦公室里,有張他與一位菲律賓農民的合影,照片上,捧著沉甸甸超級稻的農民緊挨著袁隆平,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以前菲律賓水稻畝產只有200多公斤,當使用了中國的雜交稻、超級稻技術后,畝產達到了700多公斤。
袁隆平很高興自己交了無數的外國朋友。他說:“不能讓第三世界的農民兄弟沒飯吃啊。”以袁隆平為首的中國農業科技工作者選育的雜交水稻,已經撒播到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亞非拉等國家和地區遍地開花,成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福星”。
“雜交水稻成果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誰想種都可以,而且越多越好!”袁隆平感動了世界,2004年獲世界糧食獎基金會在農業界的最高榮譽“世界糧食獎”,1995年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袁隆平在世界糧食安全和拯救饑餓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被全世界肯定!
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袁隆平帶給他們的惠澤,很多人在告別饑餓的同時記住了袁隆平!1999年,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這顆小行星從此帶著榮譽在浩瀚的宇宙中閃爍翱翔。
千億富翁追求平常生活
10年前,“袁隆平”這個品牌的無形資產價值為1008.9億元,身價超過了比爾·蓋茨。“2007湖南富豪500強”上袁隆平又以超過1000億元的身價當選名譽首富。對于千億身價,袁隆平表示:“我把這個看得非常淡薄,我現在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我的研究上面。”
袁隆平從沒將追求金錢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卻成了名副其實的“富翁”。這個不為錢而活著的人,反而世人認為是最富有的人。
他穿的最貴的西裝,不會超過800元,買皮鞋不會超過200塊錢。他還有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有一天,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柜里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臟了”。
身價千億的袁隆平買東西為何最青睞“便宜貨”?相伴30年的老伴面對這樣的問題時莞爾一笑:“他的錢都捐了。”據悉,袁隆平先后將所獲的12.5萬美元世界糧食獎的獎金,全部捐贈給了由他發起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會,以扶植科研項目和科技人才。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袁隆平乘飛機可以坐頭等艙,但他從來都是買經濟艙的票。有一次,買機票的同志考慮他工作連軸轉了幾天,為了讓他在飛機上休息得舒適一點,就買了頭等艙的票。登機前,他才發現是頭等艙,硬逼著送行的秘書退掉頭等艙,換了經濟艙。
他對金錢的觀點,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他說:“錢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沒有錢,飯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錢夠一般日常生活開銷,再小有積蓄就行了,對錢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對錢看得太重,被金錢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錢的奴隸,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呀。”
每到閑暇時,袁隆平總愛和妻子來個二人小提琴合奏,自娛自樂。他謙虛地說:“我充當的是南郭先生,拉得不好,但我什么都會一點兒。我不是書呆子,我喜歡古典的小提琴曲,它能把你帶到一個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
農民和總理都惦記的人
相傳五六千年前,一只丹雀嘴里銜著一支九穗的稻子落在地上,恰好神農氏看見了,他馬上撿起來播種,從此人類有了飯吃。
中國農民把袁隆平比作中國現代的神農。“天然雜交稻”被這位“神農氏”發現了。認為這株“天然雜交水稻”就是丹雀銜來的。1976年開始,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由湖南向全國普遍推廣;1979年開始雜交水稻向全世界推廣。有了雜交水稻,每畝水稻增產最高達93%。
情感樸實的數億中國農民,認定了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造福于天下蕓蕓眾生,對袁隆平心懷感激和敬重,有人這樣評價袁隆平:學者和平民之間,隔著一片蒼翠的原野,當學者穿越了這片原野,他就會成為一位圣賢。
2005年8月,溫家寶總理來到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視察。當溫總理得知當天是袁隆平的生日,便微笑著對袁隆平說:“今天是袁老師的75歲華誕啊,意義不一樣,我們兩個單獨照個相,祝你健康、長壽。”說罷,拉著袁隆平的手,走到青翠的灌木叢前,親熱地與袁隆平挽著胳膊合影留念。晚上,溫家寶總理派專人送來了生日蛋糕,祝賀他75歲華誕。
2007年9月,袁隆平又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他幾十年敬業奉獻的高風亮節又有了新的注腳。
大德促大成,大道歸大真。和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袁隆平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我們也企盼著袁老永葆科研青春,為全人類吃飽飯再立新功!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