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幸福的根基,快樂是長壽的秘笈, 知識是心靈的向導,行為是健康的鑰匙。自我保健是一種最為充分的保健。這是因為自我保健最能發揮人們在保健中的主觀能動性,隨著健康觀的改變,人們越來越知道自己在健康中的地位。《醫療自助》一書的作者湯姆·弗格森博士說:“我們認為我們正處于我們衛生保健系統發生非常重大變革的邊緣。人們正學會就自己的病癥作出診斷并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這就是從依賴醫療組織幫助的醫療模式到自助的醫療模式的實質性轉變。從社會醫學的角度來看,人們的健康離不開環境因素——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及心理環境。醫療保健不能主動改變環境因素,而自我保健則以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變周圍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使人們得到健康。所以說自我保健是在醫學機構和社會有關系統的指導、參與和支持下進行的自助和互助保健活動,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生理調節:良好的生理調節可以促進健康,使身體處于良好的狀態。人們的生理調節如正常的生活規律及生活節奏、充分的營養、有規律的工作、休息、睡眠和身體鍛煉等,可以使人體經常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中,有益于維護健康和增進健康。
心理調節:健康的心理狀態對維護和增進健康非常重要。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個體的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行為協調、反應適度等。智力的發展受遺傳因素及后天生活環境制約,它決定人們的認識能力。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則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標志。寬松、樂觀的心理環境會促進身體的健康發展;相反,煩躁、消極、情緒壓抑等無疑不利于身體健康,易引起多種心身疾病。
行為控制:隨著社會進步和健康的發展,生活行為方式在致病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行為因素與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個人生活習慣在行為中有具體的表現。抽煙、酗酒、不規則的飲食、不良的衛生習慣對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重視對不良行為的控制,必將大大提高個人的健康水平。
健康環境:自我保健需要良好的健康環境。它包括生理環境、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人類健康是以舒適感、安全感為基礎的,因而在自我保健中,強調健康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衛生預防:衛生預防也是自我保健的內容之一,其具體內容為“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在疾病出現之前,估價和改善健康,定期體檢,早期發現疾病,癥狀出現后通過自我保健和適當地利用醫學措施來克服病變和開展一切有利于疾病康復的自我保健活動。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也是自我保健的重要環節。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差異,不良的衛生習慣、衛生行為和衛生知識水平都不同程度地阻礙了個人自我保健的開展。
隨著健康觀的改變,我國社會已開始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對一些慢性病的治療、康復要求越來越高,自我保健的意識也相應提高,從少患病或不患病轉向長壽型。醫學服務也從單純治療型轉為預防保健型。這些事實給人們開展自我保健帶來了良好的環境。同時在現階段,由于醫療上的供需矛盾,也迫使人們自己挑起保健的擔子。因而,開展自我保健是衛生事業發展史上的一次戰略轉變,是醫學發展與社會同步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結果,是人類健康史上的又一次突破,是健康觀認識上的又一次飛躍。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自己重視,醫生相助。
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悲喜有度,過猶不及。
最好的運動是步行——簡單易行,量力而行。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