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明]方孝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六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①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因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于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良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于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注]①庶孽:兄弟、子侄。
實戰演習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 遺:忽略
B. 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 懲:懲罰,引申為滅亡
C. 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 幾:通“機”,關鍵
D. 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 周:周密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 光武之懲哀平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 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D. 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則或咎其欲出者
3.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 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 稍剖析之而分其勢
C. 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D. 籠絡當世之務
4. 把文言文段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而王莽卒移漢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于亂亡者,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是一篇經國濟世的政論文,通篇緊扣題目“深慮”二字著筆,通篇一氣,層次清楚,事理昭析。
B. 本文首段從理論上剖析“慮天下者”的習慣思維特點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們雖然思慮甚詳,卻每每禍出慮外。
C. 中段通過具體的事例,即通過秦、漢、魏、晉、唐、宋的史實,說明要想國家不滅,必須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
D. 末段以良醫、良巫不能謀子的生活事件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結乎天心”的深謀遠慮,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6. 請你說說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當秦之世”至“皆出其所備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B懲:警戒,借鑒;C幾:先兆,預兆;D考慮周全,動詞)
2. D(A介詞,從;介詞,表被動。B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C連詞,表轉折;連詞,表遞進。D都是代詞,那些)
3. A(A古今同義,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B古:分割(土地);今:辨析,分析;C古:救活別人;今:活著的人;D古:包攬;今:拉攏,控制)
4. {1}譯文:但是(沒想到)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2}譯文: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禍卻在那邊發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3}譯文:這是善于謀劃人事而不善于謀劃天道啊。
5. C(C中段要說明的是“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6. 第二段舉了自秦至宋各朝的大量例子來進行論證,這些例子雖然內容各不相同,但都是扣住開頭的話,從而得出了“慮天下者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才不至于亡國”這個中心論點。
作者介紹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別號遜志,人稱正學先生。明浙江寧海人。幼時好學;及長,師宋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除漢中府學教授,蜀王聘為世子師。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次年遷侍講學士,后改文學博士,為《太祖實錄》《類要》諸書總裁。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他多次為建文帝謀克燕對策。后朱棣引兵攻入京師,授筆起草登基詔書,不從,擲筆于地,且哭且罵,遂被殺,凡滅十族(九族及方的學生),死者八百七十余人。他主張為文“道明而辭達”。其文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時人爭誦。著有《遜志齋集》。
這是一篇史論。作者列舉歷代興亡的史實,論證“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給明代統治者提供歷史教訓,使之“深慮”長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應的辦法。
參考譯文
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然而,災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展理應出現的情況,而超出智力所能達到的范圍,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滅諸侯,統一天下后,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滿以為這樣一來就會根除戰爭動亂,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野間崛起,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山。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山,不生變亂,然而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光武帝劉秀借鑒了西漢(哀、平)的教訓,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而進行防備,可他們滅亡的根由,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
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帶“武”字的人殺戮唐室子孫,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統殺掉。可武則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節度使的兵權,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蓋世的才華,對國家亂亡的誘因,他們可謂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禍卻在那邊產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良醫的兒子難免會病死,良巫的兒子難免死于神鬼,難道是善于救助別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嗎?這是善于謀劃人事而不善于謀劃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法術能控制的,不敢濫用陰謀詭計,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盡管他的子孫有愚笨不賢良足以使國家滅亡的,而上天卻不忍心迅速滅其家國,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贏得天心,僅憑著微不足道的智謀,包攬天下的事務,想使國家沒有危亡,這從道理上是講不過去的,難道天意會如此安排嗎?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