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命題作文由回歸走向了復興。全國十八套試卷,有九個省市的作文是命題作文,占50%,命題作文受到了命題者的青睞,呈現(xiàn)出了空前的競爭力。從去年北京的“北京的符號”、上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和今年湖南的“詩意地生活”、上海的“必須跨過這道坎”這些文題就不難看出,命題作文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
如何才能寫好命題作文呢?我們除了要把握好作文的一些基本要求之外,還要特別注意命題作文的特點,掌握命題作文的寫作策略,才能實現(xiàn)命題作文寫作的突破。
首先,析詞審題,理解內涵
寫命題作文,審題是關鍵。所謂“審題”,就是對所給題目中文字所蘊涵的有效寫作信息進行分析研究,抓住作文的中心問題。審題的關鍵是尋找“題眼”,也即尋找題目中的關鍵詞語,文題中的關鍵詞常常具有多義性。如今年上海的“必須跨過這道坎”關鍵就在這個“坎”字,孫紹振教授認為“坎”隱含著多元內涵:“其一,意味著難度;其二,意味著拒絕逃避,知難而進;其三,意味著新的高度;其四,這個‘坎’,可以是具體的實體,也可以是象征性的生活和人生的考驗。”安徽的“提籃春光看媽媽”,“春光”是個比喻,可以實指田野風光,也可虛指信念、理想、成績等;“媽媽”既可實指母親,也可虛指家鄉(xiāng)、祖國、人民、山川、大地等。有許多考生寫作時只突出了“母愛”,審題出現(xiàn)了偏差,便不能突出表達感激、感恩、感謝之情。
其次,立意謀篇,開掘要深
立意,就是確立主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文章的主題決定著文章價值的高低,因此,一篇優(yōu)秀文章的主題應該盡量做到深刻。所謂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題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意義的正確上,而應該進一步開掘,力爭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規(guī)律。
如上海的“必須跨過這道坎”,寫作時如何來立意?這個“坎”可以是高考,可以是挫折、失??;再深一層,“坎”可以是生命個體發(fā)展中需要克服的種種障礙,比如人性方面的障礙、人性中種種惡的因素;眼界再放開一點內容則更多,比如中國發(fā)展要跨過的“坎”,構建和諧社會要跨過的“坎”,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所面臨的“坎”……寫作中“坎”設置的高低大小就決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低。
四川的“一步與一生”,是一個極具辯證關系的作文題,從哪個角度來立意?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道題在立意上可以順向立意,也可逆向立意:其一,邁出正確的人生一步,收獲人生的黃金;其二,邁出錯誤的人生一步,飽嘗人生的辛酸;其三,邁出了人生正確的一步,并不一定能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其四,人生第一步邁錯了,并不注定人生一輩子的天空都是陰霾,人生充滿變數(shù),還可以彌補……“一步與一生”,可以扣問“人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可以破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抵達“人的存在”的價值意義;怎樣走好這“一步”或者那“一步”,這是生命的抉擇,也是理想和信念的抉擇。這些角度的立意給人深刻新穎之感。
福建的“季節(jié)”,明示了寫作的對象、范圍,但立意沒有限制,寫作時可以根據(jù)“季節(jié)”的本義、比喻義、引申義來立意謀篇,例如,“人生四季”、“母愛不分四季”、“中日關系的‘季節(jié)’變化”、“城市高樓里四季不分的缺憾”……從這些角度,都可以寫出好文章。
再次,整合選材,材料要新、小、實
命題作文具有較強的限制性,因此它的寫作內容容易出現(xiàn)雷同,因此,如何選好材,是每一個考生應該重視的問題。
面對題目,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選材,綜合地講,有“時間跨越”和“空間跨越”兩個角度,然后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材料進行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就是“取新不取舊、取小不取大、取實不取空”,更重要的是寫出自己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和感受。
如天津的“有句話常掛嘴邊”,一考生選取的是最有天津味道的“倍兒好”,書寫天津的風俗人情,反映一方水土的風貌;湖南的“詩意地生活”,一考生通過買白色長褲、練眼神,“將女孩子如水的性情展露出來”的故事來形象地表現(xiàn)堅持追求詩意生活的曲折過程。這樣選材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開口小而又極具生活氣息,值得大家借鑒。安徽的“提籃春光看媽媽”一考生從生活的本源取材,從“意義中的春光是兒子的安全”、“理想中的春光是兒子的學業(yè)”、“生活中的春光是兒子的孝順”三個層面來選材表現(xiàn)兒子對母親的理解和感激,以原生態(tài)生活的本真入文,將文題中的“虛”化為“實”。上海的“必須跨過這道坎”,一考生認為“在我們提高國民素質的途中,有一道坎必須跨過,那就是脆弱的民族心態(tài)”。選材的角度非常好,作者對“民族心理”的看法非常深刻,表現(xiàn)出青少年對世事、社會、人生的關注,既深刻又大氣。
“命題作文”以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從回歸走向復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們平時應重視命題作文的訓練,從審題、立意、選材等方面作深入的思考。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