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回顧
解讀小小說,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即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寫作技巧(構思藝術)等。上一期,我們探討了如何從賞析小小說主題思想入手來寫作小小說賞析短文,這一期,我們就專門談談如何從小小說寫作技巧(構思藝術)的角度切入來寫小小說賞析短文。
寫作要領
構思,是作者對自己將要動手寫作的文章從內容到形式所作的總體設想。賞析構思技巧主要從作品的立意、選材、結構安排、表現手法等方面去鑒賞。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主題(中心思想、中心論點)。立意為一文之靈魂、統帥,立意要新穎獨特、健康向上、高遠深刻。選材要圍繞文章中心選擇符合生活實際具有典型性的材料。通常,我們也把安排文章結構稱為謀篇布局。結構方式可分為縱式結構、橫式結構、縱橫式結構。縱式,即按時間先后或意思上的深入來選擇和安排材料;橫式,選擇一個事物的幾個方面、一個問題的幾項內容、同一時間的幾個地點上發生的事等來構思全文;縱橫式,選擇材料時縱式和橫式兩種方法相結合。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很多,如聯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伏筆、懸念、畫龍點睛、開門見山、卒章顯志、以小見大、對比反襯、層層深入、先抑后揚、起伏跌宕、細節描寫、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寫賞析短文時,只要就文章構思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來闡述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
原 文
無法教育的兒子
白 羽
美國和伊拉克打起來的第三天,我四歲的兒子和劉一恒在幼兒園也打了起來。不過戰火沒有蔓延,在這點上老師比聯合國的安南強多了。很快將二人拿下,并照會了雙方家長。
回來的路上,我決定進行一次親子對話,以展開我的教育大計。于是,我耐著性子去盤根究底他們戰事的起因。兒子委屈地說:“他先打我的!”我知道教育孩子不能袒護:“那他為什么打你呢?”聲音溫和得連自己都覺得肉麻。兒子自豪地回答:“那當然是我先罵他了!”我感覺血壓在慢慢升高,但仍皮笑肉不笑地細聲細語地引導他:“你為什么要罵小朋友呢?”兒子站起,憤憤地說:“劉一恒要伊拉克贏。”“這有什么不對,美國那是入侵。”我忽然覺得自己像牧師布道。沒有想到兒子氣急敗壞地喊道:“美國輸了,我上哪兒吃肯德基!”路上十幾雙眼睛怒視著我,似乎是我入侵了伊拉克。
費盡了口舌也沒能讓他明白肯德基和美伊戰爭的關系,我意識到得先對他進行善良教育,讓他尊重生命。
每天接兒子回家,必經過一家銀行的門口,那總有一兩個乞丐在乞討,其中一個老人頗令人同情。經過他跟前,若口袋里有兩三毛零錢,我就會叫兒子扔在他的破瓷碗里,自覺這也是一種善的教育,兒子樂此不疲。
那天,看電視里“人小鬼大”欄目中,光頭孫國慶在問幾個小孩子“長大了干什么”,我覺得潛移默化的教育時機到了。于是,我故作漫不經心地問:“振子,你長大了干什么?”他正在玩奧特曼機器人,頭不抬眼不睜響亮地回答:“要飯!”我幾乎窒息了,風度全無地大吼一聲:“沒出息!”兒子被我跑了音兒的嗓子嚇住了,愣愣地望著我,喃喃地說道:“要飯可以要到很多錢,還不累。”“那會被人瞧不起,受欺負!”他疑惑地望著我:“媽媽,你每次讓我給那乞丐錢,你看他罐里的錢比我罐里的錢都多。”我發現我真的很失敗,看來小孩子就像小動物還是要馴化的。我用比小新的媽媽美伢子還“猙獰”的面目訓斥道:“必須好好學習,有理想。”在我唾沫快干前,懾于我的“淫威”,兒子低頭認罪了:“我長大了考大學。”“對,乖兒子。”我的笑容還沒有綻開,他又堅持地補充一句:“考完了大學,再去要飯!”
文本解讀
這是一篇精致風趣的小小說,作者以獨特的筆法,巧妙地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寓于日常小事之中,很能引起讀者尤其是家長們的共鳴。
這篇小小說的語言幽默風趣,形象生動,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用了反差對比的手法。如開頭一句:“美國和伊拉克打起來的第三天,我四歲的兒子和劉一恒在幼兒園也打了起來。”把兩件懸殊巨大、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組合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反差,可笑至極;又如把幼兒園老師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對比;把“我”這個成年人的外強中干和四歲孩子的理直氣壯對比。通過這種反差對比來凸顯幽默,彰顯主題。
這篇小小說雖然篇幅短小,情節簡單,但是能反映出一個嚴肅重大的主題。正如標題“無法教育的兒子”所言,盡管“我”使出渾身解數,或有意或無意,費盡心機,但還是教育不了兒子。作品反映出的正是當代眾多家長的困惑。傳統的教育方法考驗著今天的父母,做父母的究竟應該怎樣緊跟時代步伐,摸索出一套適合今天的孩子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作品寓這一嚴肅的主題于詼諧幽默之中,可謂是匠心獨運,發人深省。
賞析范例
情節曲折,意蘊深刻
——賞析《無法教育的兒子》的構思技巧
這篇小小說的情節曲折生動,且能以小見大,用生活中的小事來揭示一個嚴肅而重大的主題,發人深省。
全文五個自然段,僅八百多字,故事情節并不復雜,但作者卻能尺水興波,把故事寫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讓人讀來意趣盎然。四歲的兒子在幼兒園與小朋友因美伊戰爭之事而打架,這是一折;兒子理直氣壯地說,不要伊拉克贏是怕吃不上肯德基,這是二折;對兒子進行善的教育后,他卻說長大了要去要飯,這是三折;經教育,孩子說長大了考大學,然后再去要飯,這是四折。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一波都讓你初覺意料之外,再想又在情理之中,先是覺得好笑,接著就感到心中沉甸甸的。
作者所選取的材料雖是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小事,卻能以小見大,于平凡中見出不平凡,反映出一個嚴肅而重大的主題。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教育關系著國家的興亡。毋庸諱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教育與飛速發展的社會相比,原先那一套思想教育方法確實相對滯后了。那么該如何與時俱進教育好下一代呢?這篇小小說,將這一理性問題演繹為日常生活中母親教育兒子的小故事,平凡之至而又極具可讀性,生動有趣而又引人深思。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