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人生經歷,60載從藝生涯的日子里,喬羽寫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歌詞作品,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思念》等。近日,喬羽向人們講述了這些歌詞創作背后的故事。
“一條大河”險些變成“萬里長江”
很少有人知道,當年喬羽在創作《我的祖國》這首歌時,曾經非常“難產”。
《我的祖國》原名《一條大河》,是為電影《上甘嶺》配的插曲。這首歌誕生于1956年夏天,那年,喬羽29歲,正在為寫電影劇本《紅孩兒》在江西體驗生活,結果卻接到了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沙蒙接二連三的電報,要求他為《上甘嶺》創作歌詞。
“他把劇本寄給了我,我看完后,第一感覺是這個電影太難拍了,一個女演員都沒有,全是大兵、打仗。插曲所要表現的場景是在一個戰壕里,上面是敵軍飛機,志愿軍處于劣勢,躲在一個山洞里。這時候要唱一個歌,寫什么呢?”在從南昌開往長春的火車上,喬羽想了一路。
喬羽到了長春的時候,《上甘嶺》已經拍完,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幾分鐘戲,等歌出來后補拍。攝制組完全停下來,一天要花上四千塊錢,這在五十年代是一筆巨款了。喬羽說,顯然沙蒙心里很急,但他也不催,每天到我住的小白樓里去一趟,不吭氣,每次都是坐坐就走了。
最后“憋”得沒轍了,喬羽就寫了一個和《上甘嶺》八竿子打不著的歌,寫的是這次自己去江西,路過長江時第一眼看到長江的印象,“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而且為了親切,他用了第一人稱,“我家就在岸上住”。寫完后,等到沙蒙來時,喬羽一句話不說,把稿紙往他面前一遞。沙蒙足足看了半個小時,一聲不吭,然后說了句:就它了。
“他第二天回來了,還拿著稿子,我說,怎么?你看行嗎,他說行當然是行,但有一個意見,一條大河應該是寫的長江吧,既然寫長江,為什么不寫萬里長江波浪寬,或者長江萬里波浪寬呢?氣勢宏大,我看改成萬里長江吧。”
喬羽想來想去,說:我看還是“一條大河”好。沙蒙問為什么?喬羽說,長江再大再有名,到過長江的人還是少數,如果寫“萬里長江”,容易“隔”。但“一條大河,我家就在岸上住”,就減少了這種隔閡,可以想象成任何一條河。而且每一個人家門口的河,都和他的命運有關,想起這條河,就能想起很多事情。“就它了”。沙蒙最后又是這樣一句。這首歌就此定了下來。
《思念》中的那只蝴蝶究竟是誰
長久以來,《思念》歌詞中那只蝴蝶勾起了太多人的遐想,有人猜是情人,還是人猜是喬羽的夫人。喬羽據實以告,寫這首歌,其實有一個真事,確實有一只蝴蝶飛到屋里來了。
那是1962年,喬羽住在郊外,樓房外圍是農田,蝴蝶蜜蜂都有。那天,他一個人在家,突然,一只蝴蝶從窗戶外飛了進來。喬羽屏住呼吸,一直盯著看,蝴蝶繞著屋子飛了二十多圈,又飛出去了。喬羽站起身來,看著這只金黃的蝴蝶飛到那一片黃色的菜花里看不見了。
“莫名其妙地,我當時就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既不是高興,也不是不高興,不是悲傷,也不是歡樂。”于是他記住了那種說不清楚的感覺。
這么一次富有無限意蘊的“奇遇”,喬羽并沒讓它立即進入“創作”,而是把它捂進心中,一擱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88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喬羽和作曲家谷建芬合作,讓毛阿敏唱響了它。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