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公司裁員的方式,總是讓我搞不懂。當公司裁員的消息出來,員工不用私下盤算也不用暗中拉關系,幾乎每人都清楚誰將在這樣一場動蕩中告別同事,所以每人都心里坦蕩,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因為德國裁員的方式大多按這樣的順序來的:先是培訓期的員工,然后是單身員工,接下來是結婚了但沒孩子的員工,再接下來是結了婚有一個孩子的員工,最后是結了婚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孩子的員工。
如此簡單的“一刀切”的方式讓我驚嘆:有了這樣的條律,管理人員固然省心了,但不是很容易造成競爭機制的乏力嗎?
德國人說,誰說我們沒有競爭?每個員工都按業績點收取年終紅包,平庸的才千來塊,優秀的有上萬元。
我再次驚嘆:比起千來塊和上萬元的獎金差別,裁員才是真正的“殺手锏”,獎金能代替工作位子來激發人們的競爭意識嗎?難道德國人就沒看清這一點?
德國人反問我,社會由家庭組成,若不保護家庭,如何讓社會和諧?孩子是我們的未來,若不保護孩子,難道將來我們有養老金可拿?
我心中嘆息,難怪德國經濟不景氣,原來一切有利經濟發展的積極和競爭的因素都在各種制約中被消磨了。德國真的老了。
但德國人再次反問我,經濟增長就那么重要嗎?重要得要以安穩幸福的家庭和閑適的生活來換取嗎?我一時竟回答不出來。
(摘自《文化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