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陸軍中將魏海勝每回家探親一次,都會有一些不同階層的親朋好友來找他聊天或托他辦事。這一次也毫不例外。
前幾次還好說,來托他辦事的都是些親戚或生面孔,他都婉轉(zhuǎn)地推脫了。但這一次卻不同,求他辦事的不是別人,而是比他親娘還親的伯母。
今天是探親的最后一天,和前幾次一樣,臨別的最后一個晚上,全家人總要聚在一起給將軍辦一場送別酒宴。酒宴上,盡管場面熱鬧而溫馨,可將軍發(fā)現(xiàn),以往很是健談的伯母,今晚卻顯得心事重重少言寡語。即使半天說一句,也是些傷感的話。將軍明白,伯母已年近八十,而他好幾年才能來一趟,伯母可能是觸景生情才高興不起來的。
酒宴過后已近深夜,其他家人都去睡了,屋子里只剩下了將軍和伯母。
“大娘,您別想那么多,三兩年我再來看您,您的身體好著呢!”將軍知道每天晚上伯母都要和他拉家常,不到深夜過后她是不會去睡的。更何況今天是他在家的最后一晚,伯母一定還有許多話要說。
看著小凳上已經(jīng)開始脫發(fā)的將軍侄兒就像一個小學生聽故事一樣坐在自己的面前,沙發(fā)里的老人打了個“唉”聲:“海勝啊,大娘老了,你也見老了。等你下次來,說不定就見不到我啦!”
將軍的鼻子有點發(fā)酸,他用手按了按:“大娘,您身體這么硬朗肯定能活到一百歲。等我退下來,我一定會回來好好孝敬您的。”
“官身不由己,你心里能惦記著大娘,我就知足了。家里有你姐妹和你兄弟他們呢。他們會照顧好我的!”
“嗯。”將軍點點頭,“我看得出來,一家大小都對你很孝順,只有我無法報答您的恩德。”
“你這孩子說這話就不對了,一家人有什么報答不報答的。當年咱家要不是窮,也不會讓你去當兵啦。可話說回來,你能有今天,我也就對得起你爹娘啦!”
老人說得不錯。將軍出生在淮海戰(zhàn)役勝利后的那一年,因此取名“海勝”。母親是生下他以后得破傷風死的,當時將軍才剛滿月,是伯母一手抱著六個月大的姐姐一手抱著他,辛辛苦苦把他給拉扯大的。將軍的父親是個老實人,自從妻子死后沒能再娶。57年被餓急了,把兒子丟給哥嫂,和別人一起去闖關外,沒想到在一次伐木時丟了命。從此,成了孤兒的將軍就算過嗣給了伯父母。不是親生,勝過父母。在將軍的記憶里,伯父母能讓自己的兒女挨餓也不讓他受一點兒委屈。將軍長到剛滿十八歲那一年,他積極報名參了軍,成了一名南國邊陲的解放軍戰(zhàn)士,并在第二年參加援越的戰(zhàn)斗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82年又在自衛(wèi)還擊戰(zhàn)時二次南下指揮戰(zhàn)斗。一年年,一步步,直到現(xiàn)在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
是的,要不是當年伯母無私地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看待,將軍就不可能擁有今天。
“大娘,我這么多年沒改口,您老不生我的氣吧?”將軍多年來心里就有一個結(jié),他總是感覺對不起伯母。
“生啥氣?你和你兄弟在我心里都是一樣的兒。”老人拍拍將軍的手。
“可是我沒盡到兒子的孝心。”將軍的眼里有些濕潤:“我一看見您不高興,心里就不是個滋味!”
“我孫男嫡女一大群,你又這么出息,大娘天天都高興著呢!”
“可您剛才總唉聲嘆氣的,海勝心里惦念您呢!”
“我雖然想讓你多住幾天,但忠孝不能兩全,部隊里的事多著呢。”老人說著又打了一個唉聲:“海勝呀,我心里有件事不知道能不能說?”
哦,原來伯母是心里有事啊!將軍看著滿頭銀發(fā)的伯母說:“您老有事別悶在心里,盡管說,我聽著呢。”
“是這么回事兒,”老人終于把自己的心事說了出來:“我和你兄弟商量著,想讓你明天把建軍帶到部隊
當兵去,你看能行不?”
“這……”將軍犯難了。他來家的頭一天,就聽說侄兒今年高考落了榜,當時他還鼓勵侄兒說,加把油,明年從頭再來!可沒想到伯母和兄弟能把孩子交給他。面對恩重如山的伯母,將軍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說實在的,根據(jù)他現(xiàn)在的職務,把侄兒安排到部隊或趁年底征兵時給有關單位打個招呼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一想到自己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歷來雷厲風行的將軍就猶豫了。
“是不是不好辦?就在將軍沉思無語的時候,伯母這時說了話:“不好辦就別犯難為啦,你兄弟只是讓我隨便問問。大娘知道部隊上的紀律嚴著呢!”
看著深明大義而又慈祥的伯母,五十八歲的將軍哽咽了:“大娘,我……”
“沒啥沒啥,讓建軍再去復讀一年接著考就是的。孩子,去睡吧,你明天一早還要趕火車呢!”老人寬容地對將軍侄兒心疼地說。
“娘――”
將軍再也忍不住了,趴在了伯母的膝蓋上泣不成聲。
第二天一大早,將軍是眼淚汪汪上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