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之一,它是在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里。從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中,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中,從思維與思維的交流中滋生出來的。生成使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能讓課堂呈現生機勃勃、高潮迭起的精彩。然而,“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面對無法預約的生成,有的教師依然倍感困惑:如何坦然面對即時教學場景,在恰當的時候做出及時的回應,予以合理適度的教學操作呢?也有些教師因一味追求生成的精彩而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出現了課堂失控現象,“生成”最終以“無成”而告終,這不得不引起同行們的思考。
[現象一]不知所措
一次,我在執教《丑小鴨》一文時。課已快結束,大家都在為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而高興。都在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喜悅的心情。有一學生舉手說:“老師,丑小鴨本來就是從天鵝蛋里孵化出來的,它本來就是天鵝嘛!”我一想,是呀!學生說得也有道理,怎么辦呢?面對學生的這一生成,我真是不知所措……
[現象二]弄巧成拙
有位教師在執教《烏鴉喝水》時,正當師生們都在稱贊烏鴉的辦法巧妙時,有位學生說:“老師,我有更好的辦法!”老師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可以找一根吸管。”老師說:“這真是個好辦法!”有的說:“可以用翅膀幫助把瓶子側起來喝。”老師說:“這個辦法也行。”
老師對學生的看法全部肯定。
[思考]類似上面的教學現象。在如今的課堂屢見不鮮。《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面對學生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如“現象一”中的生成,我們該如何把這一生成點引導回歸到文本中去呢?“現象二”中的老師,不管學生的說法是否恰當,怎么能一味叫好呢?
課堂是動態的,是無法預約的,偶然事件、節外生枝或意外問題隨處可見,教師應時刻謹記時下流行的一句警語——不能弱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首席”作用。顯然,面對動態生成、靈活多變的生成信息,教師要能篩選點化,要把握好學生自主性得以充分彰顯的精彩瞬間。對閱讀中的歧見、誤見,應適當加以點撥。當學生的錯誤認識得到轉變時,他們也就超越了自我,培養了創新精神。
處理策略:
一、插問迫索,放大生成
面對有些生成性的問題,與教學目標關系密切的,我們覺得有作放大處理的必要,就要回到原點,參照預設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追問點,在靈動的生成中預設。在即興的預設中生成。在新的知識、新的想象中尋求一種綜合的、最佳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葡萄溝》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吐魯番葡萄的多、甜和人們的熱情好客。我出示了一張新疆維吾爾族老鄉們豐收葡萄時歡天喜地的圖片。圖片一出示,學生們馬上說開了:
“我看到那里的葡萄可真多呀!我真想吃個飽。”
“我看到老鄉們臉上都帶著燦爛的笑容,我想肯定是葡萄豐收了。他們心里很高興。”
一只小手高高地舉著不肯放下。我帶著微笑問:“你有什么要說的嗎?”
“我看到圖上有頭驢,它身上馱著兩筐葡萄,我想它肯定很累了。”大部分學生只注重圖上的人和葡萄,而這位學生卻注意到圖上僅有的一頭驢。說起動物,孩子們往往挺感興趣的,我何不抓住這一機會,挖掘下去呢?想到這兒,我便馬上追問了一個問題:“現在你就是這頭馱著葡萄的驢,你看到葡萄豐收了,你想說什么呢?”
這一下。孩子們可樂了:“我要是那頭驢,我會說,我身上馱的葡萄五顏六色的,肯定很好吃!”
“是,是。應該是五光十色,不能用五顏六色。”好多孩子說道。
“為什么呢?誰能說說?”
“因為葡萄看上去好像會發光的,所以用五光十色。”
“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故作明白的樣子。我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觀察能力:“那你們能說說哪些東西是五光十色的,哪些東西是五顏六色的嗎?”
“五光十色的珍珠”“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五顏六色的布料”“五顏六色的顏料”
教學中學生往往會迸發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這些火花稍縱即逝。抓住了,便會讓你的教學錦上添花。帶來精彩的效果。我非常慶幸自己能很好地抓住學生觀察到的“因為葡萄太重了,驢肯定也很累”這一生成點,進行二度設計,“如果你是那頭驢,你會說些什么?”“為什么用五光十色,不用五顏六色?”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角色中生成許許多多的教學資源,使課堂呈現出動態生成的魅力,散發出絢麗的光彩。
二、委婉拒絕,擱置生成
課堂教學要講究效率。生成性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要適度,不能盲目追求教學中的生成性。從這一層面上看,生成有時需要擱置,在委婉拒絕中尋求平衡。
我上《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讀了課題之后,我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小蝌蚪和它的媽媽分別長得什么樣嗎?請大家到文中去找一找。”學生自學之后,紛紛舉手發言。
討論后,出示描寫小蝌蚪和青蛙的句子,請他們讀一讀并請他們談談想法。
有的說:“讀了之后,我發現他們長得不像。”
有的說:“是啊,他們長得也太不像了。難怪小蝌蚪找媽媽找得那么辛苦!”
這時,小李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青蛙在水里產了卵之后,就游走了!”我一聽,微笑地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是從課外書上看來的!”
“你真是個愛看書的好孩子!”
聽我這么一表揚,又有許多小手舉了起來。小祥說:“老師,我還知道海龜的卵是生在沙灘上的!海龜媽媽還會用沙子把產下的卵埋起來,防止別人傷害她的卵呢!”
又有好多小手舉了起來……
看到這架勢。我想:不可以再說下去了,要不然。課堂就要變成常識課了!怎么辦呢?
我想了想,說:“小朋友們都愛看課外書,也學到了許多知識,下午我們專門用一節課來進行課外知識大比拼,好不好?剛才小李同學說青蛙媽媽在水里產下卵以后,就游走了,后來小蝌蚪從卵中鉆出來以后,一看,媽媽不在身邊。所以就決定去找媽媽了!那么,他是怎么找的呢?讓我們接著去讀課文……”
在這個環節,我面對學生的生成,沒有盲目引導拓展。而是在保護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基礎上,進行正面引導,擱置生成,引導學生回歸到文本繼續學習。使教學因生成的擱淺而更加科學高效。
三、迂回突破,縮小生成
所謂縮小,即是對生成進行有價值的控制和調整,避輕就重,避虛就實。小處著眼,大處著想,在迂回突破中尋求平衡。
如在上面現象一中的問題。有一位老師就處理得很好:只見老師面帶微笑、不緊不慢地對全班同學說:“那位同學說得完全正確。但是,請同學再去仔細讀讀書。如果丑小鴨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經歷那么多磨難,假如它面對種種困難和挫折時害怕了、退縮了,重新回到了那個充滿嘲笑、充滿歧視、充滿侮辱的鴨窩里,那她長大了能成為一只真正的天鵝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從學生的神情中,老師明白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她趁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為那只在充滿嘲笑、充滿歧視、充滿侮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天鵝畫一幅像:
一個說:“天鵝耷拉著腦袋,整天有氣無力、無精打采。”
一個說:“天鵝見誰都害怕,老早就躲得遠遠的。生怕被別人發現。”
一個說:“天鵝縮著身子,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一邊走還一邊凄慘地鳴叫著。”
一個說:“天鵝白天都在鴨窩里,只有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敢出來尋找食物吃。它實在是太餓太餓了,它已經瘦得不成模樣了。”
老師話鋒一轉,說:“一只多么不幸、多么凄慘的天鵝呀!但是,在我們的故事中,這樣的不幸沒有發生。丑小鴨在冷風苦雨中堅強地成長起來了,它終于成為了一只真正的天鵝。”于是,師生再次動[青地讀起文中描寫丑小鴨美好結局的句子。
課堂中,我們總會遇到學生的質疑,有些問題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產生的,有些是學生自己在解讀課文、建構新知從自身經歷出發的。相對而言,后者更具個性色彩,更具非預設性,因而這類質疑的教學價值也就更具隱蔽性,需要教師的特別關注和挖掘利用。上面課例中教師巧用質疑,把它們轉化成了學習資源,構建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所以,對生成做縮小處理時,我們還要有必要回到原點,去照應預設的教學目標。在有目標、有方向的引導中對生成作有效點化,不斷地充實豐富的教學目標,把握真正的生成,讓智慧的火花在生成中擦亮,讓課堂教學在生成中精彩無限。
但愿我們在生成的路途中,能早一天告別生成“秀”。不被亂花迷了眼;盡早走出放任無度、低效失真和回避應對的歧途,回歸到康莊大道上來,使生成真正成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最亮點。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江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