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元旦過后,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法院的3名執行法官,奉命再次來到《朝陽溝》女主人公原型趙銀環三兒子小張的家中,執行他8年前欠下別人的一筆欠款。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兒子生活很困難,一時拿不出這筆錢,我這里借了兩萬塊錢,加上俺兒子自己籌備的5000元。今天就交給你們,以還信用社的那筆貸款吧?!闭f著,趙銀環將25000元現金交到了法官手中。
聆聽“名人”趙銀環這一番樸實的話語,在場的3名執行法官均被感動了。他們感動的不僅是趙銀環的“特殊身份”,而且是她深明大義的精神。
喜從天降 朝陽溝讓銀環出了名
趙銀環1942年出生于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鎮朝陽溝村。兒時的她也許根本沒有想到,自己后來竟會成為婦孺皆知的楷模。
1957年,著名劇作家楊蘭春到趙銀環所居住的村莊朝陽溝體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楊蘭春一來二往和朝陽溝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那時候的銀環盡管只有十五六歲,但卻爭強好勝,下起活來十分拼命,處處爭先,一次評不上先進就像做錯了什么事似的。老楊很喜歡這個外柔內剛不服輸有個性的小銀環,于是就產生了以她的事跡為題材,編寫鄉土劇本的念頭。
之后,楊蘭春以銀環為主人公原型寫出了著名的豫劇《朝陽溝》。
為了教育當時的下鄉青年,他還特意將銀環的身份改成了城市青年,來到農村為建設新農樹作出了貢獻?!冻枩稀穭≈兄v述的是:城市姑娘王銀環和農村青年高栓保同為高中同學,兩人相約畢業后一起回農村參加勞動生產。經過一段時間后,銀環思想產生動搖想回城市,后經老支書和栓保的相勸和挽留,最終決定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扎根山區。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劇中的“銀環”原型就是趙銀環,她與“栓?!痹褪峭逋酝吶耍珔s段有一點婚姻關系。
1958年《朝陽溝》開始排練時,扮演“王銀環”的魏云在趙銀環家斷斷續續住了一個多月。其間,魏云和她同吃同住同勞動,倆人像親姐妹一樣。事實證明,正是因為與趙銀環近距離接觸,耳濡目染了她的各種生活習性,魏云后來終于成功塑造了“王銀環”的形象,并受到全國觀眾的認可。
由于《朝陽溝》劇本主題思想鮮明,豫劇三團藝術塑造成功,所以受到廣大觀眾好評。而曾演出過《朝陽溝》的河南豫劇三團先后接受過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把《朝陽溝》拍成戲劇片在全國放映。1964年元旦,毛主席和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豫劇《朝陽溝》。當時,在臺下看戲的毛主席,曾被劇中的情節逗得開懷大笑。
在豫劇《朝陽溝》唱遍全國后,趙銀環也成了當地婦孺皆知的先進人物。當時,全國各地很多人都坐著車來趙銀環家一睹其“芳容”,有些是集體來的,有些是個人來的,就連村門口都快變成汽車站了。也就在這時。美好姻緣也降臨在銀環頭上。1964年的一天,她嫁給了鄰村的青年張平炎。
1974年,趙銀環當選為省人大代表和省婦女代表。不久,朝陽溝修水庫,銀環當上了施工員,一千就是十年。1983年,當時的大冶公社干部找到銀環,希望她能到鄉里做計劃生育工作。結果,聰明的銀環潑辣能干,把計劃生育工作抓得有聲有色。當楊蘭春知道銀環抓計劃生育工作的事跡之后,靈感被再次觸動,又以銀環抓計劃生育工作為原型寫下了《朝陽溝后傳》。由此,趙銀環的知名度再次被提升。
之后,每當人們提起楊蘭春和魏云,趙銀環都很興奮,因為她忘不了他們對自己的關心。而當她每次聽到省豫劇三團的演員們要來登封時,她都要回朝陽溝去和他們敘敘舊,共同分享美好的時光。
風云突變 銀環連連遭遇厄運
趙銀環婚后共生育有三個兒子,丈夫張平炎老實肯干,和孩子們在家門口開了個礦,生產耐火材料。一家人日子過得還挺紅火。
1997年,55歲的銀環從計劃生育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因為她不是鄉里的正式職工,所以,退休后鄉里每月只發170元的生活費給銀環,銀環也就樂呵呵地回到了家中。
丈夫開的礦生意原本還算可以,但萬萬沒想到,1997年和該礦有業務往來的廠紛紛倒閉,22萬元貨物款轉眼泡了湯,進原料時借別人的3萬多元錢還得還,從此一家人便開始了艱難的還債生涯。
由于廠礦破產,要債的整天堵著門,大媳婦終于忍受不了了,鬧著離了婚,帶走了孫子,留下了一個8歲的孫女張雯雯。不料,禍不單行,二兒子送磚途中拖拉機剎車突然失靈,連人帶車翻在了溝中,送到醫院后不到兩天便咽了氣。
銀環的二兒媳婦名叫李桃茹,丈夫去世后不久,為了替婆婆公公分憂,仍在悲痛中的李桃茹,便將張雯雯帶到了自己的家中,和自己的兩個孩子一起撫養。
2003年3月,雯雯在一次放學的路上被一輛昌河車撞了肩膀,當時車速不快,雯雯也沒什么感覺。一天后雯雯突然感覺到肩膀疼痛,到醫院一檢查,竟然發現小雯雯被車撞的那個地方早在一年前就形成了一個腫瘤,一家人從此徹夜難眠。雯雯的第一筆醫療費2000多元就是借的,她一天的治療費少則上百元多則上千元。為此,銀環家連親戚的親戚都被借了個遍。
為了孫女也為了一家人生活,一家人都在忙著打工賺錢,銀環也在離村近十里遠的地方找了份保潔工作干,但薪金很低,這讓銀環很苦惱。
2005年8月中旬的一天,銀環和媳婦一起去鄭州給孫女看病,回來時經過登封市城區時,好長時間投有逛過街的銀環拉著媳婦想轉轉看看。在中岳大街上,銀環看到了一個賣玉米棒的婦女,媳婦有點餓了,問玉米棒怎么賣,“一元錢一穗”,“一元!”媳婦覺得太貴,銀環心中卻一陣興奮,對,我也可以賣玉米棒子。銀環心中暗想,但她沒有告訴媳婦。
回家后過了幾天,止好趕上銀環休息,干完活的銀環便搭乘別人的便車來到了登封,她也要和別人一樣在街頭賣玉米。她以兩角錢一穗的價格從其他村買來了早熟的玉米,第二天借著親戚家的火,煮熟了30多穗玉米,把它們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鋁盆中端上了大街。嵩山廣場足登封市最熱鬧的地段,但銀環怕碰到熟人,于是她將玉米端到了偏僻的雞鳴街菜市場門口賣。
光想著玉米好賣,但銀環卻開不了口叫賣,一天下來竟然一穗都沒賣出去。第二天,銀環又煮了30多穗玉米,銀環開始主動和人搭腔說話,30多穗玉米連賣帶搭竟然全部出手,—算賬,這一天賺了15元錢。
銀環屢遭不幸、自強不息的事情被新聞媒體報道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鄭州市人大代表李全國決定為其孫女免費治病,許多企業和個人也紛紛邀請銀環到鄭州共同創業。鄭州某啤酒鴨老店王經理到登封尋找銀環,在和銀環交談后,銀環樂觀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臨走,他留下了2000元錢,并邀請銀環到飯店里擔任名譽經理,月薪1000元。同時,《朝陽溝》電影中扮演銀環的魏云、扮演栓保的王善樸、銀環媽的扮演者楊華瑞、豫劇三團的副團長李云都趕了過來,“娘兒仨”見面拉著手親熱的話說不夠。
深明大義 銀環替子還債
生活條件剛剛好轉的趙銀環沒有想到,緊接著,又有一件麻煩的事情落在了肩上。
原來,早在1997年初,銀環的三兒子小張向當地信用社貸款2.5萬元,用于發展家庭副業。后因生意不景氣,未能按期將錢還上,信用社遂一紙訴狀將小張告上了法庭。經登封市法院主持調解。雙方終于達成還款協議:小張于1998年4月至12月分批還完2.5萬元欠款及利息。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小張未能如約履行協議。信用社遂向法院遞交申請,要求法院執行該筆欠款。但因小張確實沒有還款能力,致使執行工作無法正常進行。
2006年3月。全國集中執行積案活動開始后,登封市法院的執行法官們,又多次上門做被執行人小張的思想工作,但效果依舊不明顯。同年10月,執行此案的法官只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了小張的母親趙銀環。在向她講解了法律的規定、法院的政策和執行工作難處的同時,特意請她出面去做兒子小張的思想工作。
聽罷執行法官的詳細講解后,她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雖然我運氣不好,家里出了很多事,不過,這事你們放心,就是兒子還不上,我借錢也替他還了,絕不讓咱法院的同志再作難。”趙銀環一番樸實的話語,讓在場的執行法官們很是感動。
之后,在趙銀環的多方勸解下,兒子小張很快轉變了想法,答應一定還款。但因其一時籌不出來那么多錢,銀環就決定自己出面借錢,幫助兒子小張把貸款還上。通過多方籌措,終于出現了本文開頭動人的一幕。
一起多年的執行積案,最終在銀環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圓滿得到了解決。而與此同時,有關銀環替子還債的新聞,也在嵩岳大地廣為傳頌。
編 輯 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