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已經越來越被大家認可接受,它可以對身體進行全面的調理,對病證標本兼治,不過到底哪些病更適合去看中醫呢?
大病初愈體質虛弱
大病后以及體質虛弱病人,往往出現乏力、厭食失眠、消化不良、盜汗等現象,此時采用看中醫效果比較好,因為中醫注重整體調理,能使病后虛弱者較快恢復生理平衡。
難解煩惱:氣血兩虛
中醫關鍵詞:氣血雙補
不論是采用藥補還是食補,都是為了補虛扶正,使機體的氣血陰陽達到新的平衡,恢復健康。中醫多用的八珍湯便是一例。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可以補脾益氣,當歸 白芍藥、熟地黃可以滋養心肝,川芎理氣可以讓當歸、地黃補而不滯,加姜、棗可以助人參白術入氣以調和脾胃。全劑配合有氣血雙補之功效。
食補菜單:芪棗合湯
做法:取黃芪15~30克、大棗10克、百合30克一起下鍋燉,時間30~40分鐘,之后連湯帶料一起食用。
這三味原料中黃芪性溫熱、有補氣的功能,大棗是補血補氣、健脾胃的佳品,百合能夠滋陰養肺。三者結合,對氣血兩虛的病人大有好處,能夠緩解乏力、怕冷癥狀,也能夠滋潤皮膚。
難以啟齒的不孕癥
從西醫的角度看女性的不孕多半因為輸卵管炎癥堵塞、生殖道炎癥或者卵巢排卵功能障礙引起。而從中醫角度看,女性不孕分為腎陽虛、腎陰虛、肝郁、痰濕、血淤幾種病因。
難解煩惱:等到花兒都謝了也沒有“中獎”
中醫關鍵詞:針對性調理
中醫中藥辯證論治,以調整腎、肝、脾與沖任為主,辨別寒熱虛實,然后按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調和氣血,滋補肝腎,溫經散寒,化痰除濕,疏肝解郁等分型論治,令其月經調和,自然受孕。
食補菜單:
1、腎陽虛所致的虛寒、宮冷不孕,可用溫補之品當歸羊肉湯、核桃煲豬腰黃芪牛肉湯等等。可起到溫腎壯陽暖宮的效果。但是忌食冷飲,香蕉、雪梨、涼粉等。
2、腎陰虛所致的腎精不足、沖任虧虛之不孕,花膠瘦肉湯。蟲草燉水鴨都很合適。但是忌服溫補燥熱之品,如狗肉,羊肉。
3、氣血虛之不孕用當歸大棗雞蛋茶、熟地黃枸子瘦肉湯(放入少許陳皮或春砂仁)、排骨元肉湯、蓮藕紅豆鯽魚湯都好。
4、脾虛夾濕之不孕用蓮子雞蛋茶、淮山鯽魚湯(放入少許陳皮)、蓮子糯米大棗粥適宜,注意少食或忌食肥甘厚膩、寒涼、生冷之品。
5、肝郁不孕用百合雞蛋茶、牛奶燉雞蛋、黃花鯽魚湯等適宜,注意少食溫補、辛辣、煎炸之品。
亞健康
自感身體不如以前,精力不再充沛,身體開始吃不消,失眠、沒食欲,容易疲勞、愛生氣?隨著氣溫一天天升高,你的狀態卻沒有隨著天氣“轉暖放晴”??墒?,如果你看西醫,沒啥具體的指標不正常,就是全身不舒服怎么辦?中醫講究調和身體平衡,平衡打亂了身體就病了,所以,當你說不出有什么特別的異樣不好,讓中醫幫你調一調,真的會很有用。
難解煩惱:亞健康
中醫關鍵詞:平衡之扶弱抑強
中醫認為,大自然需要平衡,人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也需要平衡,不平衡就會出現病理狀態。亞健康就是人體陰陽,氣血、臟腑失衡的現象。
就人體而言,氣為陽,血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就臟腑而言,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但每一個臟又有陰陽之分。這些陰陽出現偏差都會出現不適。中醫就是通過藥物的陰陽(寒熱溫涼)屬性去調整人體陰陽的偏差。
同時,五臟之間就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約共同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狀態。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平衡被打破,中醫采取調理臟腑的方法,使臟腑恢復平衡狀態,達到正常的生理功能。
食療菜單:蓮耳淮山雞蛋湯
做法:雞蛋2個,蓮子25克,銀耳10克,芡實25克,淮山1 5克。蓮子、銀耳分別用水泡發,洗凈。芡實、淮山洗凈,與蓮子、銀耳同放砂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1小時,打入雞蛋攪勻,加入食鹽調味,煲沸即可食用。
蓮子味甘澀,性平。功能益心、補腎、健脾、固精、安神。與健脾益氣食品淮山,芡實一同食用更好。銀耳具有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氣和血、補髓強心,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冠脈阻力、減慢心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等功效。雞蛋性平,味甘。功能滋陰,潤燥,養血。
惱人的月經病
月經病是女性的一個基礎病,也是最大的一個病。它可以引發許多其他婦科病,比如不孕、盆腔的腫瘤等等。通常說月經病包括月經沒有規律,月經周期的改變,或伴隨著月經不調而發生的一些疾病,比如說行經腹痛,經血淋漓不斷,或盆腔的一些器質性的病變。
難解煩惱:月經不調 痛經
中醫關鍵詞:調理之補腎、扶脾
中醫認為,“經水出諸腎”,故調經之本在腎。腎、脾是氣血之源,月經稀少多是因為腎氣不足或精血不充導致,氣血虧虛、氣血不足,腎虛是首要原因。月經過多是由于氣虛統攝失控、血熱妄行,或者是血淤阻沖新血不能歸經造成的。月經量多、色淡、質稀為氣虛,量多,色深紅多屬血熱。
調經以調理氣血、補腎、扶脾、疏肝之異為原則。常用的調和藥材包括:北芪、當歸、川芎、桃仁,紅棗、熟地等水煎服,按體質寒熱虛實增減其藥與量。
食補菜單:北耆烏雞湯
做法:北耆一兩、龍眼肉一兩、大棗10顆、烏骨雞半只。調味鹽、姜,蔥少許。將烏雞除去毛和內臟,洗凈后放入湯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北耆,龍眼肉,大棗放入湯鍋中。先開大火將水燒開,再轉小火慢慢燉1個小時,等雞肉熟爛后,加入調味料即可。
此道藥膳,湯香醇好喝,雞肉鮮美,有補氣攝血,健脾寧心的功效,適合氣虛型月經過多的女性服用。
牛皮糖般的慢性病
一些慢性病像牛皮糖一樣粘著你,用藥能好點,一停藥馬上大舉反攻。長期服用西藥總是怕對身體有損傷,并且好像也很容易產生耐藥性。這個時候,中醫調理幫你調動自身的能力從身體內部打敗敵人,真的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難解煩惱:慢性盆腔炎
中醫關鍵詞:化淤之分型醫治
中醫學認為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病邪內侵,導致濕熱淤毒,日久則氣血淤滯,絡脈失和,結成淤塊。濕熱淤結型要清熱利濕,化淤散結。寒濕淤結型要溫經散寒,化濕祛痰。氣滯血淤型疏肝理氣,化淤止痛。常用中藥包括三棱丹皮、赤芍、路路通等。
食療菜單:銀花冬瓜仁蜜湯
做法:冬瓜籽仁20克,金銀花20克,黃連2克,蜂蜜50克。先煎金銀花,去渣取汁,用藥汁煎冬瓜籽仁15分鐘后人黃連、蜂蜜即可。每日1劑,連服1周。
此方清熱解毒,對于下腹及小腹兩側疼痛,拒按,微發熱,自汗,帶下色黃量多,舌紅苔黃的濕熱淤毒型盆腔炎有很好的效果。
寶寶有些不舒服
寶寶有病了,卻無法對病情表述,家長往往很難準確地了解病況。而中醫兒科采用望,聞、問、切的傳統診療方法,加上現代化的化驗檢查,經過綜合分析,可以比較準確地判斷出寶寶的病情,并且一些傳統的中醫手法還可以不用吃藥就緩解病情。
難解煩惱:寶寶難受只會哭鬧
中醫關鍵詞:升隉之捏積
按照中醫理論,人體腹部為陰,背部為陽。而捏積的部位正好是小孩的脊背。通過捏拿小兒的脊背,可以振奮小兒督脈的陽氣,推動全身氣血的運行,調整全身的陰陽之氣,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捏積療法對于寶寶疳積、厭食,腹痛、嘔吐、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如睡眠障礙、小孩脾氣急躁、愛哭鬧等非常有效。
食補菜單:消食健脾粥
做法:蓮子、芡實炒麥芽、扁豆備15克,焦山楂10克,神曲6克(用紗布包),共放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去渣,再加入粳米15克熬粥。粥成加入白砂糖少許調味。
粥趁溫熱服,有健脾養胃、消食化積功效。用于小兒面黃肌瘦、神煩氣急、手足心熱、納呆腹脹等癥。
看中醫的小誤區
×中醫只能調理,看看慢性病不錯,碰到急病還是要看西醫。
實際上,中醫對于一些急癥也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去年底的流感大爆發,西醫吊瓶+退燒藥一個禮拜也不一定控制得住體溫,但是在中醫這里拿幾服湯劑回家煎就能很好地控制住病情。
×西藥有副作用,中藥沒有副作用。
有句老話說:是藥三分毒。這說明,中醫從來都承認藥物的毒性。只不過,因為中藥材大多是用我們可以吃的一些植物,發揮它們自身的一些特性,輔助身體的調和,所以看起來沒有什么副作用。但是如果用藥不對證,一樣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服用中藥跟西藥一樣,吃完了照著方子自己去藥房再抓幾服,病好了就可以自行停藥了。
中醫用藥處方,每一處方中所用藥物的分量因人、因病、因時、因各種情況而有不同。當你吃完幾服藥之后,身體狀況已經同吃藥前不一樣了,再用原來的藥方就不合適了。所以一定要遵醫囑,定時去復診調方,病癥見緩和也應該再鞏固一段,才能保證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