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焦山是十年前的事了,從那時起,我便與焦山結下了不解之緣。焦山位于鎮江市區東北,聳峙于揚子江心。起初游歷焦山只是觀景,欣賞山水天成,碧波環抱,林木蒼翠,古樸幽雅的美景;體驗那“萬川爾注,一島中立”的勝境。焦山秀美的風光,叫人百看不厭,難以忘懷。
后來游歷焦山,我只能贊嘆了,贊其歷史,嘆其文化。焦山只有71米高,但山中最古老的建筑卻有1800多年的歷史。這里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跡,其中的摩崖石刻僅次于古都西安的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有“書法山”之稱;這里藏有古寺廟十多座,高僧輩出,善琴棋書畫者不計其數,遠遠望去,只見焦山不見寺,故有“山裹寺”之說;無數文人雅士在此攻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故又有“文化山”之稱。我不禁對焦山肅然起敬了。
如今再游焦山,我總是帶著欽佩的心情,細細加以品味,感受焦山承載的對自然、對生命、對國家的摯愛。我佇立于三詔洞前,遙想當年,焦光三詔不出,隱居焦山的情形,感慨良多。相傳東漢末年,高士焦光辭官在此隱居。漢獻帝三下詔書,請他出山為官,焦光不愿與腐敗的朝廷同流合污,均托詞婉拒,表現出古代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焦光不戀權貴,獨愛自然,令人敬佩。焦光學識高深,精通醫術,生活儉樸,常為周邊的居民看病,后人為紀念這位隱士而稱此山為焦山,沿用至今。對焦山情有獨鐘的還有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山上的別峰庵就是其當年讀書處,“山光撲面因新雨,江水回頭為晚潮”,意境清新,叫人回味無窮。他們這種超然于世俗之外,融入自然,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追求,叫人怎能不敬佩呢?
當我漫步在焦山碑林,凝視《瘞鶴銘》,想像仙鶴臨風起舞,書圣王羲之觀鶴揮毫的情境,心潮澎湃。相傳,有一年春天,王羲之登上焦山游覽,看到寺內養有一對仙鶴,心里非常喜歡,喃喃地說:“要是寫字個個都像這樣靈活,那就好了。”后來,那對仙鶴先后夭折了。王羲之難過得不得了,用黃綾裹了仙鶴埋在焦山西麓,含淚揮毫,寫下了“瘞鶴銘”三個大字,接著寫了一百多字的碑文,傾吐對死去仙鶴的思念。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襯了人類對于生命的眷顧與珍愛,我們的心靈能不為之振顫嗎?
焦山的諸多景點中,古炮臺是我的最愛。這或許與我曾經的軍人身份有關吧。每當置身飽經滄桑的古炮臺,撫摸殘垣斷壁,我就熱血沸騰。鎮江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鴉片戰爭期間,為加強長江防務,清朝廷在焦山東麓臨岸建立了8座炮臺。1842年7月21日,英侵略者發動了揚子江戰役,直逼鎮江和南京。英侵略軍侵入長江,遭到圌山和焦山炮臺守軍的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副都統海齡率領青州兵和旗兵奮力抵抗,面對80余艘敵艦,猛烈炮擊,終因寡不敵眾,炮臺失守,軍民1500多人全部壯烈捐軀,海齡也自焚殉國。英軍攻陷鎮江時,軍民奮勇作戰,殊死抵抗,英勇的悲壯斗爭,引起了革命導師恩格斯的熱情贊揚,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文中稱頌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鎮江)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焦山炮臺見證了歷史,也彰顯了鎮江人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巨大的愛國熱情。
秀美是焦山的外表,文化是焦山的氣質,而愛則是焦山的神韻。焦山所傳承的愛是熾熱的、深沉的,甚或是悲壯的。這種愛是永恒的,也是不老的,必將繼續傳承下去。我之所以愛焦山,大概就緣于此吧。今天的鎮江在飛速發展著,鎮江人這種對自然、對生命、對國家的愛也在鎮江的大地上傳播著,不斷演繹著一首首新的愛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