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跡眾多。或許正因其“多”,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件事上,許多地方轟轟烈烈、甚囂塵上。據報道,目前全國已有200多個項目有“申遺”意愿,其中列入預備申報清單的項目有60多個。根據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的新規定,一個國家每年最多只能申報二個項目。盡管如此,前不久,云貴渝喀斯特地貌與廣東開平碉樓“申遺”成功,一些地方的“申遺”熱情再次高漲。
毫無疑問,“申遺”是件好事,而某處遺跡或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自然或文化遺產名錄”,是國家、民族的驕傲。“世界遺產”的終極意義和核心價值在于“重視”和“保護”,但讓人尷尬的是,我們許多地方“申遺”成功后的做法,熱衷“申遺”的出發點,恰恰背離了這一基本軌跡。在遺址、遺跡等文物保護單位及其周邊,開路、架索道、設店鋪,甚至建別墅等情況,在不少地方已屢見不鮮。人們清醒地看到,對這類“遺產”的“開發”,相關監管制度的缺失是問題的表面,“遺產”背后龐大的利益驅動則為“本源”。于是我們理解,一些地方為什么爭先恐后、不遺余力地“申遺”了——“世界遺產”金字招牌招徠的是紛至沓來的人流,源源不斷的經濟收益。至于對遺產的保護,則另當別論了。資料顯示,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當年門票收入從申報前的18萬元迅速飆升至500多萬元;云南麗江古城更是后來居上,將此“世界遺產”作為當地主導產業,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25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3.44億元……
無節制的利用,一味地追逐經濟效益必然導致“遺產”的人為破壞,乃至毀滅,這與人們重視“遺產”的愿望南轅北轍。對此,有一點可資警示,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的頤和園、三江并流等6處文化遺產被黃牌警告,如果一年內仍沒有明顯改善,將可能被列入“瀕危名錄”,吊銷“世界遺產”的稱號。
中國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目前已有35處世界遺產,規模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但與國外投入巨資維護文物、修繕古跡不同的是,我們卻在挖掘文物“資源”,以期產生經濟效益。這樣,一種現象產生了:一方面是“申遺”前的聲勢浩大、不惜血本,另一方面卻是成為“遺產”后的麻木不仁,坐地生財。這是一個“中國化”的現實悖論。
世界遺產等自然或文化景觀不是簡單的商品,更不是“聚寶盆”。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對“遺產”保護而言無異于舍本求末、竭澤而漁。如果,許多地方對“遺產”功利性的開發和利用狀況得不到有效遏制,名勝古跡成為“遺產”不是一件幸事,倒像一場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