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到桂慜,便有一股質樸淡雅的氣息迎面而來,清新宜人,使人不禁撩起了珍藏心底的懷舊之情。不久前的央視大戲《天經地義》中,桂慜飾演曉曉,同樣能把人們拉回到久違的上海老弄堂之中。
一雙清澈的眼睛
是的,如今這樣的女孩少了。在桂慜去劇組試鏡前,已經“相”了三百多個女孩的導演對曉曉這個角色依然舉棋不定。這時,有些內向的桂慜出現在導演面前,一雙單純而靈氣的大眼睛,讓導演感慨萬千:“我見過的漂亮女孩不算少,可惜她們眼睛里的東西太多。像桂慜這般清澈的眼神,真給人帶來一種久違的感動。”
那是一種離上海人漸漸遠去的生活,一段讓上海人深深留戀的情愫。在桂慜的眼中、身上和言行舉止間,就有這種細小而充滿溫情的感覺——她就是那個十幾年前的弄堂女孩。

如果不是步入演藝圈,如今的桂慜很可能是一位律師——因為她從小就想當一位律師。然而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命運一次又一次牽起了桂慜與藝術的情緣。從11歲赴澳演出時的小和尚,到畢業大戲《油漆未干》中的小女兒,再到《天經地義》里的曉曉,弄堂女孩的清明澄澈,是桂慜一路演來的基調,在喧囂紛雜的社會和演藝圈內具有并保持這一種氣質,是難得的。《天經地義》演完后,一位前輩這樣對她說:“下一次見到你,希望你還保持這種清澈的眼神。”
一彎淺淺的微笑
“無論塑造哪個角色,演員都會融入自己的本色。如果完全脫離自我,那么呈現給觀眾的感覺就不會是真誠的。”這句話從剛過完二十歲生日的桂慜口中說出,似乎多少使人感到有些驚訝;其實,對演藝的熱愛和多年學藝從演的經驗,已讓桂慜有了頗為成熟的思考和見解。

在念初二時,桂慜便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報考謝晉影視藝術學院。她逼著自己在短短一年中學完了高中課程,次年又通過高考,連跳三級,成了班里最年輕的大學生。讀書期間,桂慜看書、上網、學英語,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學識和閱歷,被同學稱作“得獎專業戶”。學習文化,“成為一個有內涵的演員”,這是桂慜為自己將來給出的定位。
桂慜最欣賞的演員是陳道明。“他演戲的感覺特別精準。他在電視劇《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有個經典的‘七秒鏡’,從入畫到表演到下場,一氣呵成,時間不多不少,正好七秒,簡直棒極了。”
一襲飄逸的長裙
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桂慜,那應該是白色。一頭烏黑的長發,一襲白色的長裙,這是母親桂幗霞為女兒設計的經典造型,在樸素中透出秀麗、端莊、可愛。一個“慜”字,寄托了母親的美好心愿——希望女兒不僅聰明漂亮,更要有愛心和孝心。
雖說母親當年并不鼓勵女兒學習藝術,但最終她尊重了女兒的選擇。看著女兒出落得冰雪可人,桂幗霞真有說不出的高興,而更讓她欣慰的是,女兒從上大學到進入演藝圈,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并從演戲中學會了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是一筆比金錢更寶貴的財富——戲劇表演藝術這根紅線,把母女的心拉得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