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極的發現
根據2007年1月15日的有關報道,一組由多名國際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北冰洋發現了一種新的生命形式。他們的這一結果發表在了2007年1月12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這些科學家將新發現的這種微小生物命名為“Picobiliphytes”。將這個單詞分開來看,我們會發現很有意思的地方:名字中的Pico表示它們非常小,大約只有百萬分之一米尺度,而bill說明它們擁有一種叫做bihprotein的熒光蛋白,而phyte意味著這些生物是一種植物。
科學家們在分析北冰洋中的大型微生物種群的DNA序列時發現了這種新生物。生物學家康妮表示:“我們發現在大量的DNA序列中有一組和之前所有已知的生物序列都不一樣,事實上,這種微生物的DNA序列和其他已知生物的差異就像陸地上的植物和動物一樣大。”
在過去的一年中,研究小組一直在分析數據,以證實他們的結果,并且他們還針對樣品應用了各種新技術。現在科學家們可以確定這種新的生命形式在北冰洋中有著廣泛的分布。我們可以通過先進的顯微技術觀察到它們。
史前有袋動物的宿命
一組科學家2006年12月26日表示,澳大利亞大型史前動物(包括3米高的袋鼠以及類似袋熊的動物)滅絕并非由氣候改變造成,真正原因是土著居民。
之前關于這一滅絕最流行的理論是:40 000年之前的氣候變化導致了大型生物滅絕,而60000年前到達澳洲的土著移民由于過度捕獵及燃燒植被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南澳大利亞納拉庫特洞穴發現的新化石表明,氣候變化并非導致生物滅絕的原因。其結果發表在美國地理學會最新一期的會刊《地理》上。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的作者甘文說:“如果不是氣候,那就是人類。問題是究竟是捕獵還是燃燒植被的破壞導致的滅絕,或者兩者皆有。”
普里領導的一個澳大利亞研究小組記錄了納拉庫特地區過去500000年的降雨,他們研究了洞穴中的石筍,分析其中的沉積物。保存在洞穴中的化石遺跡包括20種滅絕了的袋鼠,有袋獅子,類似河馬的有袋動物。它們的年代由兩種方法確定:一種是澳大利亞大學臥龍崗分校的受激發光,另一種是墨爾本大學的鈾系元素法。
普里說:“我們的證據顯示,納拉庫特的生物滅絕時的氣候條件和它們繁盛時很相似,這表明人類才是造成它們滅絕的最大可能。”之前古生物學家和動物學家提姆·富蘭納瑞出版過書籍《未來的掠食者》,認為土著的過度捕獵造成了大型生物的迅速滅亡,但是也有一些反對者,包括森林生態學家大衛·鮑爾曼認為土著的人口密度并不足以消滅大量的哺乳動物。
聰明基因的罪過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一項新的基因研究發現,一種普通的基因似乎既能加強大腦中的一種關鍵的思維回路,也可能增加發生精神分裂癥的風險。也就是說,這種使我們聰明的基因也可能使我們瘋狂。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的科學家檢查了一種叫做DARPP-32的基因。2/3的研究對象通過遺傳而獲得這種基因的至少一個副本。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基因能優化大腦中的信息交換回路。當信息交換回路有效工作時,正常的結果是思維更活躍,記億增強,DARPP-32基因可能也因此增強。但是,同樣的回路也可能使某些人的大腦功能出現故障,導致精神分裂癥。對257個有精神分裂病史的家庭的調查顯示,在這種病人當中,優化的DARPP-32基因比較普遍。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丹尼爾·溫伯格說,這可能是因為思維回路得到優化時,有其他基因與環境因素介入,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結果就容易患精神分裂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