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吳哥,走進巴揚寺,可以看見很多佛塔,而佛塔的四面墻上每一面都刻有一個微笑的面容,無論從哪一個方向,從哪一個角度,都會看到這個有著神秘笑容的佛像,人稱“四面佛”。而這個笑容就是世人所說的著名的“高棉的微笑”。據說這個神秘的笑容就是根據當時吳哥王朝的國王迦耶跋摩七世的笑容雕刻而成的。
蒙娜麗莎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女性的笑容,而迦耶跋摩七世的笑容則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男性的笑容。一天之中不同時段的陽光照射在四面佛的臉上,變幻的光線使四面佛的面孔轉變成細微不同的笑容,或慈悲、或安詳、或神秘。笑容中永遠透露著淡定從容和大慈大悲,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在歲月的流逝中凝望著他那多災多難的國家,守護著他那貧窮苦難的子民。
早在9世紀-14世紀,位于現代柬埔寨的吳哥已經發展成龐大的寺廟群。1296年,一位來訪的中國官員周大觀在游覽吳哥之后寫道:寺廟群的兩側有許多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這些寺廟究竟建于哪個王朝,又是誰建的呢?
我們知道吳哥窟只用了37年就得以全部完工。從耗費的工時來說,就連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工程都要略遜一籌。那么,究竟是怎樣的一支隊伍能夠如此迅速地創造出這樣的杰作呢?這個“陸地亞特蘭蒂斯”的起源和衰落線索真的就藏在叢林深處嗎?
吳哥窟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9世紀-13世紀是高棉統治的全盛時期,領土范圍從越南一直延伸到了中國邊界,而當時的吳哥就是整個王朝統治的根據地,也是現在柬埔寨的中心。
法國探險家亨利·穆奧是第一個領略吳哥窟奇景的歐洲人,他認為“這比希臘和羅馬遺物更加令人敬畏”。當時的建筑師們究竟是如何在叢林中建造出如此大規模的宗教建筑物的呢?
漢斯是德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的教授。自從1995年首次訪問柬埔寨后,他就被吳哥窟的神秘魅力深深吸引。他是“德國吳哥窟保護項目”的奠基人,主要負責修繕和保護吳哥窟的藝術瑰寶。這些瑰寶之所以顯得如此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們是高棉黃金時代的唯一見證。
在漢斯看來,他們必須得加快步伐,否則浮雕將會消失,破解高棉王國興衰謎團的機會也將不再。
蓬察爾教授是專業攝影師,他的首要任務是拍下這些雕刻的本來面目。漢斯對浮雕的損壞程度非常擔憂,為了了解浮雕表面下的損壞程度,他鉆了一個小孔,鉆頭遇到了空穴。這正是他所擔心的,這表明石頭表層已經從本身剝離,隨時都可能脫落。由于雨水、溫差變化、鹽分和微生物的侵蝕,這些砂巖已經脆弱不堪,瀕臨崩潰。
漢斯用超聲波掃描揭示了石頭內部的衰變跡象,所有數據都被存儲在電腦中。多年來,漢斯和蓬察爾一直在為寺廟群工作。現在,幾乎所有的吳哥窟藝術品都留下了照片,洗出來的照片被直接輸入了電腦。
隨后,蓬察爾通過一種特殊軟件,將照片和超聲波掃描數據結合起來,得出完整的損壞情況圖像。這些浮雕是高棉歷史和神話的唯一物質見證,對了解失去的帝國至關重要。
百因廟的一幅浮雕揭示了打磨石頭的奧秘。兩塊巨大的矩形砂巖相互疊放在一起,上邊的石塊由一個絞架結構吊起。勞工利用木棍前后推動石塊,借此摩擦兩個石塊的表面,制造出光滑的外表。經過幾小時甚至幾天,當兩個石塊結合得天衣無縫時,打磨工作才告結束。正是通過這種方法,這些石塊才得以完美地連接在一起,整個墻壁渾然一體,儼然一個完整的場景。
整個寺廟群的布局處處體現了宇宙學的精髓。它的主軸準確地呈東西排列,每年3月21日的時候,太陽將正好照射在中心尖頂的后邊。許多建筑和長廊的設計,也都和月亮與太陽年的關鍵數字不謀而合。許多人都把這片寺廟群看做一部古老的日歷,它就像廣闊的宇宙,中間是神圣莊嚴的梅盧山,四周則是用來代表海洋的蓄水池。
但是,建設寺廟的砂巖從何而來呢?漢斯從中選取標本,然后開始尋找相匹配的材料。和柬埔寨的工程師納里一起,漢斯踏上了尋找之路。依靠一張手繪的地圖,他們來到了寺廟東北的一個砂巖采石場,隨后他們看到了出乎意料的畫面。
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巖石高原。難道這里就是數千噸砂巖的出處嗎?在沉悶濕熱的熱帶叢林中,數十萬勞工就是用鐵棒在這個高原上開采巖石嗎?
高棉統治時期擁有大量的勞工,他們肯定是逐層開采巖石,所以留下了保存至今的平坦巖石坪,昔日開采工具的痕跡仍然清晰可見。為了得到確鑿的證據,漢斯開始采集標本,并進行比較。比較結果表明:礦物結構、晶體、黏土物質和長石都完全相同。
這說明漢斯和納里找到的地點是正確的,這的確是吳哥寺廟中砂巖的來源地。問題是,采石場距離寺廟有50千米,即便在今天也不容易到達。在建造吳哥窟期間,當地的地形根本不可能運輸25噸一塊的巨大砂巖。漢斯認為,連接采石場和寺廟之間的水路很可能就是問題的答案。
高棉王朝向來以水路工程師的技藝高超而聞名,他們能夠保證整個運河和河流網的水平面穩定,所以即使在旱季,水路也暢行無阻。在古高棉的水路上,這樣的障礙根本不成問題。
漢斯到達了他們的目的地:一個巨大的水庫。石頭通過水路運輸的理論似乎得到了證實。吳哥窟的圣湖會不會就是巨大的港口呢?數以百計的運輸船是在水庫東部卸下石頭嗎?今天,堤岸早已被淤泥填充,但是在衛星照片上,一條運河仍清晰可見,而它的終點正是吳哥窟。
漢斯的考古歷程源于一幅浮雕,它是高棉歷史的唯一物質見證。這個古老的王朝留給我們的書面記載屈指可數,我們擁有的只是一座已經消失在叢林中的獨特建筑。在高棉的浮雕作品中,大象經常出現,戰斗、儀式或勞動場合都有它們的身影。據估計,在吳哥窟的建造和運輸過程中,至少使用了6萬頭大象。
毫無疑問,12萬名勞工要在短短的37年內完成這樣龐大的建筑工程,嚴密的組織以及和古埃及一樣清晰分明的等級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勞動力的投入絕對驚人,在石頭到位并被打磨后,石匠和雕刻家就開始了工作。
一幅浮雕清晰地顯示了蘇利亞拔摩二世時期嚴格的等級制度:皇帝高高在上,宗教領袖位于他的下邊。和埃及的法老王一樣,國王建造的墳墓就是他死后加入“宇宙之主”的地方,同時也是只有神甫才能進入的神祠,普通民眾全都被排斥在外。所以在漢斯看來,寺廟的墻壁上記述了許多故事。
寺廟的周圍發展出許多擁有百萬人口的城市,而當時歐洲最大城市的人口也只有3萬。然而現在,那些木制的房屋甚至王室宮殿都已不復存在,只有代表高棉王朝至高無上權力和光榮的石頭建筑——吳哥窟,在經歷了風雨變遷之后幸存了下來,但它們也處在急劇衰變的過程中。
一幅淺浮雕在長500米、高2.5米的空間里講述著自己的故事,上面精美的壁畫讓考古學家們感覺到它的價值所在。
“在牛奶的海洋里攪拌”,表現了魔鬼和上帝為爭奪長生不老藥而進行的斗爭;“天堂和地獄”展現了陰間之主——閻王展開審判,命令對所有囚犯進行殘酷的折磨。
但是,高棉王朝的統治為什么會在15世紀結束呢?為什么高度發達的灌溉系統被淤泥堵塞?是因為勞動力短缺嗎?在吳哥還留下了一些線索:遺留下來的女神還沒有完工;很多建筑才剛開始建造窗戶;石頭很小,而且很粗糙地疊在一起。
透過這些裝飾和建筑材料,還有日益降低的建筑標準,我們就可以窺見一斑:偉大的高棉王國并不是突然衰落的,它的消失完全是自身結構逐漸衰退并走向沒落的結果。
吳哥窟的藝術品是我們唯一擁有的了解高棉王國的證據,它的保護工作極為重要。考古學家們仍在追溯他們的根源,探索偉大祖先的足跡,期望能揭開吳哥窟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