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大灣村的李書平一家四口從村里承包了3335平方米(5畝)耕地,承包期至2025年年底止。前幾年,因種糧的收入低,為了養家糊口,他們全家外出打工,承包地因此而拋荒。鄰居李書春見狀感到可惜,從2003年開始耕種上述耕地。2007年初春,李書平回到老家,經過幾年的打拼,他已小有積蓄,決定回鄉創業。但當他要求李書春交還自家的承包地時遭到了拒絕。他請求村領導出面調處,村委會主任面露難色地說:李書春耕種那塊拋荒地達4年,得到了前任村委會的默許,現在又去收回來,于情理不符。無奈之下,李書平起訴至縣人民法院,要求李書春停止侵害他家的耕地承包經營權,將耕地交還他耕種。法院依法判決支持了李書平的訴訟請求。
點評: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工業化水平不高,農民的社會福利也不多,通過家庭承包方式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仍然是絕大多數農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我國法律十分注重保護農民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發包方收回承包地制定了極為苛刻的條件。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6條的規定,只有具備了如下法定情形時,發包方才有權收回承包地,即“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于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因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發包方未將承包地另行發包,承包方請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支持;(二)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并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于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可見,即便屬承包戶棄耕、拋荒之地,如發包方在承包期限內另行發包給他人耕種,所簽訂的承包合同也無效。
本案中,李書平拋荒耕地的行為尚不構成發包方即大灣村委會收回土地的法定情形。事實上,大灣村委會并沒有收回李書平的承包地重新發包給李書春耕種,僅僅是從合理利用耕地的角度出發,沒有阻撓李書春耕種李書平的拋荒地。因此,那3335平方米耕地的法定承包經營人仍為李書平一家。李書春雖然對李書平拋荒的土地耕種了多年,但耕種拋荒地的行為并不自然取得該拋荒地的承包經營權,其無視李書平正當合理的請求,堅持繼續耕種涉訴的耕地,構成了對李書平一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侵害。法院對此案的判決結果完全正確。
(湖南 煜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