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表弟池,曾是我們這一群“80后”的孩子里最讓人頭疼的一個。所有人都覺得他是個無藥可救的頑劣孩子,而且,是被自己的聰明給耽誤了的。我記得小時候大家一起玩,池總是不按常規出牌,搞得我們這些“守舊分子”每次見到他都會蹙眉,覺得不管玩什么游戲,有池在,必定結果會是不歡而散。
池的書,讀得極其曲折。這讓他當老師的父母,在每年過春節時,總是羞于走親訪友。因為家長們比起成績來,池基本上是那個倒數的孩子;除了成績單,他還會給父母帶回來一摞罰單,不是將學校的籃球板碰壞了,就是閑著沒事與人打了一小架。所以每次開學,別人家的父母都囑咐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姨媽和姨父卻將對他的要求降到最低——能老老實實熬到學期末就可以了。我們這一幫孩子,也都不喜歡池,但也時常佩服他的創意,在想瘋狂一把的時候,常會去找他來陪,因為,最終總會有他頂罪,不怕被大人批的。我記得有一年我們都收了很多的壓歲錢,正愁著如何才能不被大人收繳,池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那還不簡單,花掉就是了,女孩子買漂亮衣服,男孩子就去泡吧啦。一群人在他的“蠱惑”下,果真騎車偷偷去了市里。最后的結局,是女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卻被大人劈頭罵了一通;男孩子英勇地醉臥在“沙場”,錢包里的錢也果真沒了,但,是被人洗劫一空的。被大人們往回拖的時候,池還豪邁地朝著父母瞥了一眼,說:“來,再干一杯!”
之后我們的父母再不歡迎池來,覺得他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引爆且傷及無辜的可能。池的父母也自覺沒有顏面,再不肯帶他走親訪友。但池毫不介意,事實上,他對別人的冷嘲熱諷,具有天生的免疫力,別人為他的放任覺得難過,他自己卻是在這種舒展自由的生活里,樂不思蜀。
高中畢業那一年,我們這一撥差不多年齡的孩子,都憑借自己的努力,進了不錯的大學。池的父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給他弄了個考軍校的名額,他卻是在去考試的途中,覺得不喜歡被束縛的軍人生活,想也不想,便將名額讓給了一個不怎么熟識的同學,回來后還謊報軍情,說,安心等著成績吧,然后自己就四處旅游開了。等到成績發放的那天,他才安撫似的對父母說:“你們只要保證不生氣,我就老實交代,否則,你們氣壞了身體,也沒用了。”姨父在大病了一場后,不得不重新為池的出路奔波,最終,花了一筆錢,將依然在路上出游的池叫回來,送進了一所省內的大學,學習他喜歡的電腦。
本以為四年的大學生活會將散漫成性的池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最起碼,也要能夠養活自己,從此不再讓大人操心了吧。但沒有想到,他依然不成器,四年里逃課成癮,到最后,好幾門功課成績都不及格,學校扣發了畢業證。又是姨父,四處托人,終于讓他勉強畢了業。但是,畢業后的池,并沒有像別的同學一樣,為工作而忙碌。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打算去工作的意思,而是買了一身名牌的球衣去了省體育館,跟省籃球隊一起打球。而且又鄭重其事地跟父母簽了一個協議,說讓他們先供自己自由地玩上兩年,等他想工作的時候,定會高息將所花費的錢,如數還清。這樣一個讓親朋好友們當笑話來講的協議,池卻是一本正經地保留著,而且果真一心一意地“玩”起來。
一年后,省籃球隊以他個子不高為由,將他的“陪練”資格取消了。池有些郁悶,很認真地照了照鏡子,發現自己不僅個子矮,似乎長相也不是太佳,于是又生出去北京整容的念頭。當然怕父母認為他瘋了,偷偷坐車去了北京。到了醫院,他一開口,醫生就白了他一眼,命令道:“稍息——立正——向后轉——齊步走。”他走了兩步,不明白,倒回來追究原因。醫生訓斥道:“就你這么帥的小伙子,也來湊熱鬧,純粹是想找抽了!”
池很開心地離開了,看看手頭省下來的錢,便找了一家旅行社,將北京的風景都游遍了,才心滿意足地坐車要走。車徐徐開出北京的時候,池看著窗外漸漸退去的北京,突然生出不舍。而且,那種要做些什么的欲望,巨浪一樣,瞬間朝他撲了過來。他很堅決地跳下車,去了一家知名的軟件公司應聘。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畢業后吊兒郎當了兩年的池,竟然憑借應聘前突擊搞出的一個軟件,成功得到了這份工作。接下來,池發展的勢頭,幾乎讓人擋也擋不住。他將整顆心都投入到這份挑戰性很強的工作中去。他不僅輕松地還清了父母的高息債務,而且成為月薪近兩萬元的金領人士,又在京城找了一個甘愿為他做家庭主婦,支持他事業發展的女子,并打算今年年底的時候,風光地出國旅行結婚。當我們這一撥人,還在省城為了一份月薪兩千元的工作而疲于奔命時,一路被父輩鄙夷的池,卻是一步就越過按部就班的一群人,到達那無限妖嬈的峰頂。
聽說池又與父母簽訂了一份新的協議,協議里說,此后不管他做什么異常的舉動,只要他自己喜歡,父母就不要再進行干涉,而且,更不要因他的特立獨行,而心生不必要的擔憂、煩惱、焦慮和恐慌;因為,他只是想要走自己的路,或許,這條異于常人的路上,布滿了荊棘,但是,一旦選定,他就再也不會后悔。
誰的路,誰去走。這個時代,充滿了變數,誰都無法替代誰,去走長長的人生路。所以兩代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方法,或許是誰也別去管誰。
(羅小煥摘自《青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