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牽引、技術推動”是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在198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作戰需求是拉動武器裝備發展的原始動力,而科學技術則是武器裝備物化的推動力。該指導思想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是對二戰以后美軍武器裝備發展指導思想的凝煉和總結,其實質是先針對具體的作戰對象論證作戰需求,再從技術和裝備角度去論證方案。通過滿足需求來提高武器裝備的綜合作戰效能。然而蘇東劇變之后,美國長期以蘇聯為作戰對象發展的一些武器裝備在失去這個特定目標之后幾乎成了廢物,無法適應冷戰后新時期的作戰需要。這種巨大變化引起美軍上下的廣泛關注和爭論,對“需求牽引、技術推動”這一指導思想也產生了些許困惑,“基于能力的需求革命”趁勢而起。
美國防部在2001年的《四年防務審查報告》中明確提出:“新的防務戰略建立在‘基于能力’模式進行防務規劃的思想之上”,表明美軍武器裝備發展的指導思想已經從“需求牽引、技術推動”轉向“能力牽引、技術推動”。其內涵是更加強調對手如何挑戰美國。而不是對手可能是誰或他們可能在哪兒挑戰美國。它促使美國防部更加關注不斷增長的各種能力,著眼于把作戰能力同聯合作戰概念結合起來,并通過確定各種競相發展的作戰能力優先順序,應對各種層次的戰略挑戰。根據這種預想的能力去發展武器裝備,最終是要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能,打造出既能國際反恐,又能打贏各種信息化戰爭的全能美軍。“能力牽引、技術推動”體現了冷戰以后美國建設信息化軍隊的基本思路。
美軍“需求革命”著眼于應對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需要,將作戰需求分成戰場感知、指揮與控制、兵力應用、防護、聚焦后勤和網絡中心戰等6種功能能力,建立了聯合需求監督委員會,把以軍種為主導的“需求生成系統”改革為以國防部為主導的“聯合能力一體化與開發系統”,強化國防部對作戰能力需求的統籌規劃。這種做法從裝備發展的源頭解決了各軍種在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方面的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方面的問題。
當作戰對象消失或出現重大調整時,原先基于此威脅所研制發展的武器裝備將失去針對性而變得用處不大,這一點對于各國來說恐怕都如此。美軍武器裝備發展指導思想的轉變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