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2年德國出版的《信號》雜志封面:一名正躍起投擲手榴彈的意大利士兵
斯瑞科姆M35手榴彈
斯瑞科姆M35手榴彈是前述三者中結構最復雜、安全性最好,同時體積和質量最小的一種手榴彈。與前兩種手榴彈明顯不同之處在于,該彈殼體為三層結構,外形看起來像一個中間帶有突起螺紋的圓柱體,外面同樣帶有保險帽和保險拉片。其外殼由兩個帶螺紋的對稱圓筒(鋁板沖壓而成)組成。頂部安裝引信筒,下部的空間用來安裝爆炸體。引信筒直徑較細,上端有一圓臺形凹面,其中心鉚接有固定擊針,并在上部開有用來穿保險片的孔,圓筒下部有用雙股鋼絲纏繞擰成的破片套,用于增強殺傷力。爆炸體為圓柱形鋁殼,底部有圓臺形凹面。在爆炸體上部中心孔內安裝有針刺火帽和雷管,整個爆炸體插入引信筒內,雷管朝向引信機械裝置,插入到位后僅露出尾部一小段。整個引信筒和爆炸體裝入外殼后,僅由上下兩個小圓管支撐,小圓管分別裝在引信體頂部和爆炸體底部的圓凹里,而手榴彈外殼的頂面和底面也沖壓有相應的圓凹,以此來固定引信筒和爆炸體。
該彈最復雜的部位集中在引信機械裝置上,其他部分的設計與前兩種手榴彈很相似,只是形狀有異。其引信機械裝置部分由擊針保險片、擊針保險片拉簧、擊針保險片轉軸、隔離片、隔離片簧、保險帽與保險片、保險拉片組成。保險帽與保險片用一條細金屬鏈連接在一起,保險拉片穿過手榴彈外殼和引信筒上的預留孔,將保險帽固定在彈體上部。保險拉片位于擊針保險片上方,兩者共同把擊針與火帽隔離開,保險拉片穿過保險帽、彈體和引信筒上的小孔,最后露出的部分經過彎折,將保險拉片固定在彈體上。保險拉片的下方裝有菱形擊針保險片,其中間開有一個偏心孔以使擊針通過,兩頭突出部分均開有小孔。擊針保險片的一端通過一個軸固定在引信筒外壁上,另一端從引信筒上開設的鉤形槽中伸出,并被擊針保險片拉簧鉤住,而擊針保險片拉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轉軸上,因此擊針保險片因拉簧作用有向拉簧旋轉的趨勢,但由于鉤形槽限制使其不能自由運動。在保險拉片與擊針保險片的上方是隔離片與隔離片簧,隔離片為筒狀,其底部中心鉆有小孔,由于隔離片簧的作用使其一直保持下壓趨勢。
該手榴彈使用方法與前兩者完全相同,拔下保險拉片并用力投擲出去,保險帽飛離彈體并解除保險,使引信筒可以上下自由活動,當手榴彈落地以后,引信筒內的擊針擊發爆炸體上的火帽,進而引爆雷管和主裝藥。手榴彈落地時同樣有三種碰撞方式,但是引信動作卻不一樣:
A.當彈體底部受到撞擊時,彈體速度減小,整個引信筒因慣性作用向下運動,同時壓縮隔離片簧,當鉤形槽A邊低于擊針保險片突出部時,擊針保險片在拉簧的作用下以保險片軸為圓心旋轉到鉤形槽B邊,并被B邊擋住,此時,擊針保險片上預留的擊針孔與擊針、火帽全部對正。如果彈體落地的速度足夠大,引信筒憑借足夠的慣性繼續下壓,直至擊針擊發火帽,引爆雷管和主裝藥。但也會有意外情況,當手榴彈落到比較松軟的地方,引信筒的慣性不足以下降并擊發火帽時,此時隔離片簧會將引信筒推回原來的位置,引信筒上升,擊針保險片上的突出部相對于引信筒是向下運動的,因此逐漸脫離鉤形槽B邊的約束進入C槽,擊針保險片就會在擊針保險片拉簧的作用下再次旋轉一個較大的角度,使擊針保險片上的擊針孔與火帽、擊針軸線錯開,形成瞎火自動保險,這樣就無法引爆,可以大大提高處理瞎火手榴彈的安全性。斯瑞科姆M35手榴彈的一大特點就是可以把那些彈體沒有變形、保存完好的瞎火彈引信里的擊針保險片重新復位到鉤形槽A邊,再裝上保險帽、保險片及保險拉片,就可以再次使用。
B.當彈體頂部受到撞擊時,彈體速度減小,但內部的爆炸體在慣性作用下推動擊針保險片和隔離片,并壓縮隔離片簧,向擊針方向運動。當慣性足夠大時,會推動擊針保險片上的突出部脫離鉤形槽上的A邊而進入B邊,爆炸體繼續向擊針方向運動,直至撞擊擊針,引爆手榴彈。具體過程和上面的動作一樣,不同的是通過爆炸體推動擊針保險片實現的。當手榴彈落到松軟的地方,導致爆炸體慣性力不足時,接觸不到擊針而不能引爆,隨后爆炸體和擊針保險片被隔離片、隔離片簧推回下方,但擊針保險片進入鉤形槽B邊,繼續下降后又會脫離B邊進入C槽,使手榴彈處于保險狀態。
C.當彈體側壁受到撞擊時,彈體速度同樣減小,但由于側面受到撞擊,所以其內部的引信筒和爆炸體都將不能依靠慣性沿著彈體外殼的軸線運動,而只能向側壁運動。而斯瑞科姆M35手榴彈彈體外殼與內部的引信筒和爆炸體之間有足夠的間隙可以讓引信筒和爆炸體運動。當兩者共同向彈體側壁運動時,裝在引信筒頂部和爆炸體底部的兩個小圓管,會分別與引信筒頂部和爆炸體底部的圓凹作用,凹部的側壁起到斜面的作用,使引信體和爆炸體相互靠近,這時擊針保險片同樣會先脫離A邊再進入B邊,如果慣性力足夠大,則爆炸體與擊針相互撞擊,引爆手榴彈;如果慣性力不夠大,擊針保險片進入C槽而形成保險狀態。具體過程與上述兩種情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當撞擊手榴彈的頂部或底部時,只有爆炸體或引信體運動,而撞擊側壁時是爆炸體和引信體兩者共同運動。
斯瑞科姆M35手榴彈問世之初是一款設計思想極為“前衛”的手榴彈,引信的安全性能十分完善,瞎火彈處理起來也比較簡單和安全。同時該彈內部設計有鋼絲纏繞成的破片套,有效控制破片大小的同時減輕了手榴彈質量,這些都是當時其他手榴彈無法比擬的優點。該彈最致命的缺點是引信結構復雜、小零件多、裝配困難,另外爆炸體的體積與手榴彈總體積相比較小,裝藥量不多,加上破片套鋼絲直徑過細,實際威力并不大。但是,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斯瑞科姆M35手榴彈的設計仍是非常成功的,特別是引信保險機構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如果把此彈加以改進,如加粗破片套鋼絲直徑,換裝高能炸藥,或改變殼體材料等,將其用作攻防兩用手榴彈,此彈還是很有發展潛力的。可惜由于意大利在二戰中特殊的歷史地位,戰爭結束后這些相當有特點的手榴彈就停止裝備和發展了。
二戰期間,意軍還使用過在上述手榴彈基礎之上改進的M42反坦克手榴彈、爆破彈、煙幕彈等彈種。其中M42反坦克手榴彈是在布瑞達M35手榴彈的基礎上,增加了木柄和一個更大的球形戰斗部,其核心結構、工作原理與布瑞達M35手榴彈完全一致。而爆破彈是在奧托M35手榴彈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大型瓶形戰斗部,奧托M35手榴彈則相當于這個大戰斗部的引信。這些手榴彈的使用并不十分廣泛,結構上也沒有質的改變,在此不再一一介紹。(全文完)

意大利斯瑞科姆M35手榴彈

斯瑞科姆M35手榴彈三維結構圖

斯瑞科姆M35手榴彈分解狀態

斯瑞科姆M35手榴彈引信筒上開設的鉤形槽

斯瑞科姆M35手榴彈引信結構圖

取出爆炸體后,從底部方向看到的斯瑞科姆M35手榴彈引信裝置內部結構

斯瑞科姆M35手榴彈引信與爆炸體裝配結構細節,外面纏繞的是鋼絲破片套

斯瑞科姆M35手榴彈(左)與其剖面彈(右)。左側的手榴彈已抽出保險拉片,并且保險帽已脫離彈體

意大利M42反坦克手榴彈

意大利奧托(OTO)公司生產的爆破彈

二戰期間意大利陸戰隊軍服及裝具。圖中的手榴彈是德國提供的M24型木柄手榴彈,相對于意大利本國的產品來說,二戰期間意軍使用更多的還是德制手榴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