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大量采用李·恩菲爾德步槍,這些槍由英國恩菲爾德兵工廠生產。這支槍的發明者有兩人——詹姆斯·帕利思·李(James Par is Lee)和威廉·艾里斯·梅特福德(William Ellis Metford)。準確地說,它是前者在后者所發明的梅特福德步槍的基礎上,將槍管及內膛結構與成熟的轉閂直動式閉鎖機構結合起來,并加上其獨創的可卸式彈匣而研制成功的。其實在李氏改進梅特福德步槍之前,就曾研制出一支采用可卸式彈匣的步槍,并通過邁爾斯上校向美國軍方推薦,但幾經努力,美國軍方一直對李氏的這支步槍持否定態度,最終也未大量采用。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來揭開李氏步槍未被美軍大量采用之謎。

美印戰爭中的士兵(1870年代的油畫)
19世紀后期,美國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其中多以襲擊、埋伏、閃電戰等方式進行。因步槍便于攜帶,所以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戰時美國大量減少財政預算,因此在選購軍用步槍時顯得有些保守。作戰步兵和騎兵軍官認為后膛裝填式步槍就足以滿足軍隊當時的作戰需求,他們對新式步槍的技術表示懷疑,如對采用新發明的彈匣供彈式步槍信心不足,但也有少數軍官認為對武器進行技術革新將有很大益處,納爾遜·阿普爾頓·邁爾斯(Nelson Appleton Miles)上校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員。邁爾斯是一名杰出的軍官,他憑借非凡的指揮才能在西部許多戰役中取得勝利,贏得時任美國總統的好評。
積極創新的發明家
1831年,詹姆斯·帕利思·李在蘇格蘭出生,1836年隨父母移居加拿大。1876年,李來到紐約,在那里他研制出了采用可卸式彈匣供彈的步槍。可卸式彈匣從機匣組件下方供彈,槍彈一個個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旋轉后拉式槍機把彈匣口部的槍彈推進彈膛,下一發槍彈在簧力的作用下升至彈匣口部。這項創新使得戰士們能將預先裝滿槍彈的備用彈匣帶在身上,當戰斗需要時能很快地拿出來替換。由于可卸式彈匣火力持續性強,因此使得輕武器的毀傷性得到了很大提高,這一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充分驗證。雷明頓公司在李發明可卸式彈匣后不久便聘用了他,但后來,由于雙方在管形彈倉設計思路上存在分歧,李離開雷明頓公司并于1897年初加入夏普斯步槍公司。在可卸式彈匣獲得專利前的幾個月,他幸運地結識了邁爾斯上校和陸軍裝備委員會的軍官。
果斷大膽的軍官
1878年4~9月,美國陸軍步槍委員會先后對27支步槍進行了測試,其中就有李的步槍。由于李性格內向,陳述前又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因而影響了對其步槍的評價,但委員會軍官們還是對該槍的設計有了初步了解,尤其是其新穎的可卸式彈匣。不久,李氏步槍被命名為M1879步槍。
1879年4月24日,邁爾斯上校給謝爾曼將軍寫了一封信,請求給第五步兵團配備500支李氏可卸彈匣式步槍。
謝爾曼對使用旋轉后拉式槍機的步槍表示懷疑,這一點在他的言論中可以得到證實——“盡管旋轉后拉槍機式步槍的專利所有者大聲疾呼他們的發明有多么好,但是我們必須在政府決定購買之前確定它是否是最好的,因為一旦做出決定就要花費幾百萬美元”。 之后,謝爾曼給邁爾斯寫了回信,拒絕了他的請求。
但邁爾斯并沒有氣餒,他決定通過官方途徑解決這件事。他分別給陸軍特里將軍、指揮官和達科他司令部寫信,堅持認為購買李氏步槍是有價值的。他還聲稱以前有過非標準武器被采用的先例,如雙管霰彈槍、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亨利-馬蒂尼步槍等。但很快,陸軍準將貝內特回復他說:“購買這些非標準武器的用途不同,有的是為了防御工事,有的是特殊需要,有的是為監獄配用的”,也未同意購買李氏步槍。
之后,邁爾斯又對斯普林菲爾德步槍的可靠性提出質疑,以佐證李氏步槍的優越性。不久后,特里將軍委派米歇利斯上尉到第五步兵團進行考察,并得出結論:“我不同意邁爾斯上校對斯普林菲爾德活門式步槍所持有的意見,我認為它是最好的單發后裝槍,世界上許多國家軍隊都裝備這種槍。”最終,邁爾斯不得不放棄了他的請求。
后記
邁爾斯最終也未能給第五步兵團配備李氏步槍。但出人意料的是,美國海軍在1884年訂購了300支M1879李氏步槍。而美國陸軍直到1892年才第一次使用旋轉后拉槍機式步槍——克拉格-約根森步槍。1888年英國陸軍裝備了李氏步槍,并于1895年經過恩菲爾德兵工廠改進后命名為李·恩菲爾德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成為英軍在一戰、二戰中的制式裝備。

輕武器發明家詹姆斯·帕利思·李

邁爾斯的照片和畫像。李氏步槍雖經其力薦,終未能裝備美軍

李氏步槍的可卸式彈匣供彈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