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手榴彈
日軍在二戰期間裝備、使用過的手榴彈除上述幾種外,還有一些雖然不太常見,但設計或原理相當有特色的特種手榴彈。
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
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是為了提高單兵反坦克能力,于1939年研制成功并裝備日軍的一種手榴彈,其依靠較大的裝藥量來毀傷敵方裝甲目標。該彈的外形與眾不同,其主體是一個圓盒,四周均布有4塊長方形磁鐵,其中兩塊磁鐵中間有一個突出的較長的引信,因此得到了“海龜雷”的綽號。該彈彈體直徑120.5mm,厚38.1mm,全彈高134mm,裝有黑索今和梯恩梯各50%的黑/梯混合炸藥680g,全彈質量956g。整個手榴彈平時包裝在一個厚實
的帆布袋里,攜行時引信取出并單獨放在引信筒內。該彈所用引信與99式手榴彈引信結構類似,同屬于擊針發火延期引信,但結構略復雜,延期時間改為8~10秒。
該手榴彈在使用前要先安裝引信,當敵坦克行進至使用者附近時拔掉保險銷,將引信頭部在硬物上磕擊一下(一般直接磕擊攻擊目標),然后將手榴彈吸附在車輛表面并迅速離開。由于單枚手榴彈威力有限,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可以把幾枚吸附在一起使用,所以在各磁鐵上標有s極和N極,以便識別。兩枚并聯在一起的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可以炸穿厚30mm左右的鋼板。
由于日軍在二戰前和二戰早期并未受到明顯的來自敵方裝甲車輛的威脅,因此相對來說不太重視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發展。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沒有采用空心裝藥,而且本身體積和裝藥量較小,實際威力有限,加之外形設計不方便攜帶和使用,甚至連握持的地方都沒有,在很多情況下用這種手榴彈發起的攻擊都是自殺性的,因此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實際裝備和使用的數量并不多。
三式反坦克手榴彈
到二戰中后期,盟軍登陸日本本土,對日本的威脅越來越大,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缺乏反坦克手段的日軍步兵僅依靠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已經力不從心,于是日本在1943年(日本神武紀年2603年)研制出一種采用空心裝藥技術的三式反坦克手榴彈,不過其性能較為平庸,對美軍坦克并未達到預期的遏制效果。
三式反坦克手榴彈的結構非常特別,其彈體外形為錐形,用厚麻布編織而成,頭部有木制的空心平頂弧形風帽。擊針碰炸引信直接以螺紋擰在彈體尾部,平時擊針與擊針體被彈簧和保險銷隔開,彈體內裝有等壁厚單錐鋼制藥形罩和主裝藥。彈尾有一圈均勻分布的很長的麻繩,在手榴彈擲出后起到保持飛行方向的作用。這圈麻繩拴在一個有若干小孔的圓環上,然后將此圓環套在彈尾上并用引信體壓緊。平時彈尾的麻繩是捆扎在一起的,在使用前要解開并梳理整齊。
三式反坦克手榴彈有3種不同的類型:A型是最常見的型號,全彈長173mm,彈體最大直徑110mm,全彈質量1.27kg,裝藥為853g黑/梯混合炸藥,彈體麻布的顏色為白色或褐黃色;B型全彈長148mm,彈體最大直徑為100mm,全彈質量853g,裝藥為690g太恩和梯恩梯的混合物,彈體麻布的顏色為白色或褐黃色;C型全彈長150mm,彈體最大直徑為100mm,全彈質量830g,裝藥為690g苦味酸,彈體麻布的顏色為黃色。
三式反坦克手榴彈使用前要先拔出保險銷,然后解開彈尾的麻繩,整理后用手握住,瞄準目標并全力將彈體甩擲出去,彈體頭部向前飛向目標直至與之相撞,此時彈體突然減速,但引信內的擊針體會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向前運動,壓縮擊針簧并擊發火帽,引爆雷管和主裝藥。如果落角得當,爆炸產生的射流可以穿透70mm厚的裝甲。三式反坦克手榴彈的使用方法與麻尾手榴彈有些類似,盡管投擲距離較遠,但由于在用力過程中要揮動手臂并逐漸加速,動作很像體育運動中的投擲鏈球,出手時機的把握很重要,若掌握不好時機,手榴彈甚至可能會朝著與目標相反的方向飛去,所以對投彈手的訓練要求比較高。
無論結構還是材料,三式反坦克手榴彈都已經簡化至極,主要原因是日本到二戰后期各方面資源已十分匱乏,只能采用這種因陋就簡的設計。三式反坦克手榴彈的優點是采用了空心裝藥技術,其威力與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相比有了較大的提高,而且士兵不用接觸敵方車輛就可以投擲這種武器,使用安全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不過由于三式反坦克手榴彈的彈體是麻布做的,容易因天氣等原因而損壞,彈體前部的木制部分也不能保證有效的炸高,因而穿透力比較低。該手榴彈實際使用和被繳獲的數量都不是很多,如今已經相當罕見。與其他手榴彈不同的是,由于采用了麻布彈體,一些收藏家為拆除其內部原有的炸藥、填充安全物質同時又不損傷彈體而傷透了腦筋。
試制型手投燃燒彈
該彈是日軍少量裝備使用的一個品種,主要用途是引燃土木結構工事、房屋等可燃目標。該彈曾在中國戰場上使用過,中國軍民繳獲了一定數量,北京軍事博物館內至今保存有實物。該彈屬有柄手榴彈,彈體用薄壁鋼板沖壓焊接而成,外形像小型油罐。彈體頂部安裝有10年式引信,底部有連接座用來固定木柄。全彈長340mm,彈體直徑53.5mm,全彈質量840g,彈體內裝有黃磷/二硫化碳溶液與大約40個小橡皮球的混合物,總質量約400g,另外在引信雷管下方設計有一個黑火藥爆炸管,其中裝填有約53g黑火藥,爆炸后可將燃燒液噴濺至半徑15m左右的范圍。這種燃燒液有一定粘性,可以附著在目標表面持續燃燒,即使未被爆炸管點燃或被砂土暫時覆蓋,一旦接觸空氣,燃燒液仍會自燃。這種含磷燃燒劑對有生目標的燒傷效果非常顯著,而且燃燒時還可以生成濃厚的白煙。該彈使用方法與91式、97式手榴彈相同,此處不再贅述。該彈的主要缺點是彈體太長,對于日式手榴彈慣用的磕擊發火引信來說,彈體越長就越不容易保證引信得到準確撞擊,而且投擲時也不方便。
一式氰氫酸手榴彈
日本在二戰前已經開始研究各種毒劑在戰爭中應用的可能性,并在二戰期間研制出一種稱為一式氰氫酸手榴彈的毒氣彈,目的是為了俘獲敵方的坦克裝甲車輛。該彈彈體為玻璃制造,其中裝有1升劇毒的氰氫酸液體,使用時直接投向目標,當玻璃殼體破碎以后,氰氫酸揮發并通過縫隙進入車輛內部,坦克乘員吸入后一般在2秒鐘左右即會中毒。氰氫酸的優點在于當時的普通過濾式防毒面具無法防護這種毒劑,而且它沒有持續毒性,毒氣被風吹散后,即可接近投彈地點。該彈外面有專門的保護套,以免攜行時意外破碎。不過,除非是在密閉環境下,否則氰氫酸很難保持合適的濃度分布,因此這種毒氣手榴彈的實際使用價值很低。
戰時簡易手榴彈
戰爭末期由于制式手榴彈供給不足,前線的日軍官兵利用戰場上搜羅來的材料制作了一部分應急產品,其炸藥一般是從廢炮彈或炸彈中獲得的,附圖所示的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種:左側的彈體是用鋁鑄造的,裝有10年式手榴彈引信;中間的以截短的鋼管為彈體,一頭用混凝土堵住,裝有簡易導火索延時裝置,投擲前直接點燃;右側的為鋁鑄彈體,裝有日本早期手榴彈使用的直接摩擦發火引信,使用時撕開彈體頂部的防水膠布,然后用火柴刮劃引信頂端的摩擦板直至點燃。
由于缺乏金屬材料,日本在戰爭后期還生產過一些陶瓷殼或玻璃殼的簡易手榴彈,用于裝備“挺身隊”、“肉攻隊”等民兵組織,其外形如同圓底小壇子,根據裝藥不同可分為高爆手榴彈、煙幕手榴彈等。其中高爆手榴彈有正式編號,稱為四式手榴彈,直徑80mm,全彈高100mm,口部有木蓋,頸部系有方便攜帶和投擲的布帶。同期日本還大量生產過用啤酒瓶、清酒瓶改裝的燃燒瓶,與其他國家生產的同類武器相比,其最大的特點是裝有專用的手榴彈引信。
由于盟軍進展迅速,所謂的“本土決戰”并未成為現實,這些簡易武器未及投入使用,日本便已戰敗投降。(全文完)
編輯 黃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