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放寬商業銀行QDII投資范圍的舉措,使得QDII對中外資機構重新構成強大吸引
一度少人問津的QDII產品正在迅速升溫。從中國工商銀行、民生銀行到匯豐銀行、恒生銀行,從南方基金到美國梅隆金融集團,對于QDII額度的申請以及QDII產品的研發,正在成為最為熱門的話題。
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產品,泛指合格的境內金融機構向國內發行的境外理財產品。然而,自2006年4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對QDII放行以來(參見《財經》2006年第9期“胡曉煉談QDII”),這一產品就幾乎消失在大眾視野之中。
最為典型的一例是,中國銀行去年9月發行的首款QDII產品——中銀美元增強型現金管理(R),由于業績不佳,在四個多月后,今年2月9日,不得不以基金贖回的方式黯然退場。
自去年7月首只QDII產品推出,中國銀監會已批準了13家中資商業銀行及8家外資銀行的QDII資格,銀行QDII的總額度達到148億美元。但是,銀行QDII受制于投資種類限制,只能投資債券、結構性產品等,在內地股市高漲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QDII的推廣進展緩慢。
勢易時移,QDII很快就迎來了轉機。5月10日,中國銀監會發布了調整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的有關規定,商業銀行獲準投資于包括股票以及股票基金在內的更多投資品種。
這一政策變動,被視為擴大QDII計劃的重要舉措。在A股居高不下的情勢下,更被各方解讀為不容錯過的商機:內地的金融機構期望此舉能夠一舉扭轉QDII出臺以來的頹勢,香港市場則期待內地資金的注入,能夠成為香港股市上漲的一股動力。全球各大資產管理機構也瞄準了這一機會,希望在中國資金境外理財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5月12日,上證指數低開高走,收于4046點,錄得25點的升幅。這意味著,早年間QDII消息一出,A股市場應聲而落的情形一去不返了。
“北水南調”
QDII閘門大開,香港市場被視為最大獲益者。“北水南調”一直是香港媒體對QDII政策的形象總結。根據新政策,此次QDII將會把內地資金直接引導至香港股市。
5月10日,中國銀監會頒布《關于調整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境外投資范圍的通知》(銀監辦發〔2007〕114號,下稱《通知》),將商業銀行的投資范圍調整為“不得投資于商品類衍生產品,對沖基金以及國際公認評級機構評級BBB級以下的證券”。
銀監會同時規定,無論是投資股票市場還是購買的基金,都需要置于“與中國銀監會已簽訂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境外監管機構”的監管之下。而目前只有香港證監會于4月10日同銀監會簽訂了此類備忘錄。
香港由此成為中國機構海外投資的主戰場。5月11日消息公布后,香港金管局、證監會等各家監管機構便紛紛表態,歡迎QDII新政出臺。各大投行普遍認為,QDII的放開對香港市場的流動性貢獻有限,但心理支持不容忽視。
《通知》規定,“投資于股票的資金不得超過單個理財產品總資產凈值的50%”;據此推算,中期內可以投資于香港股市的額度約為75億美元。而截至2007年4月,H股和紅籌股的總市值已經達到8328億美元,新增QDII在流動性上給海外上市中國股票提供的支持將非常有限。
一位專門管理內地資金的香港私募基金經理對記者說:“有時心理因素很重要。有了這樣一個利好的大前提,有些可走可留的資金或許就會留在香港市場。從這個角度講,QDII的影響真實存在,而且會一直存在。”
市場人士還列出了容易受到QDII資金青睞的股票類型。比如,在香港上市的較A股同類股票折讓最大的中資地產股、化工股,尚未在內地市場掛牌的能源和電信類的大型藍籌股,估值低于A股市場同類股票的港股等等,不一而足。
“為什么香港是最直接的放開地點?因為H股與A股沒有本質區別,它們都是中國的公司,只是目前H股價格更低。”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主席麥克埃文斯(J. Michael Evans)對《財經》記者說。
“監管者深思熟慮,小心謹慎,一方面引導流動性出去,另一方面將資金保留在中國、香港這樣一個大的體系當中,而不是讓資金去投美國或者是歐洲的股票。”埃文斯分析稱,“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渠道完全放開,就不能收回。”
百舸爭流
隨著投資領域進一步放開,QDII的前沿已經從政策面轉向產品研發。
“競賽已經開始,而且會非常激烈。我們即使不爭取第一個、也要爭取第一批把QDII的新產品推出來,這是業務創新能力的較量,也是銀行的品牌保衛戰。”中國工商銀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馬續田如是表示。
由于中資銀行手中持有的未使用QDII額度最大,發行渠道也最為廣泛,市場普遍期待商業銀行能夠在QDII投資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不過,對新政策反應最快的還是外資銀行。據悉,匯豐銀行將在一個月內推出新的QDII產品,而恒生銀行中國業務總裁符致京亦表示,恒生銀行名下的3億美元QDII額度已接近耗盡,隨著中國市場繼續開放及需要,希望獲得新的額度。
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中資銀行也在積極部署。經過一年的歷練,各家銀行在QDII產品的研發方面都有了一些心得。一方面要熟悉新市場,另一方面要吃透新規則。馬續田表示,可以投資香港的股票、基金,給了QDII產品更大的想象空間,但在QDII初期,謹慎最為重要。
與銀行QDII的放開相呼應,中國證監會關于QDII產品的新規則也即將出臺,醞釀多時的《基金從事境外投資業務管理條例》已進入報批階段。
諸多基金公司也開始向證監會申報QDII產品方案。根據申報進度,南方基金有望拔得頭籌。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許小松稱,南方基金選定了美國梅隆金融集團作為合作伙伴,共同推出QDII產品。
5月14日下午,南方基金與梅隆集團就QDII合作問題簽署了備忘錄。根據協議,梅隆將提供QDII方面的研究、咨詢服務,咨詢費按基金規模提取一定比例。
作為全球第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梅隆集團此番進入中國,不僅僅申請QFII額度,還積極尋求以QDII作為業務的突破口,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前景由此可見一斑。
特色需求
“QDII在內地還是有相當需求的,新的QDII產品能否有銷路,關鍵要看產品設計和市場選擇。”剛離任中國證監會基金部主任、就任香港證監會中國事務部高級副總裁的孫杰對《財經》記者表示。
截至2006年底,包括銀行、保險、券商機構持有的全部QDII額度不過200億美元左右,這與中國36萬億元人民幣巨額儲蓄、1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相比,還有相當的想象空間。但對于如何完善QDII、設計出投資者感興趣的產品,海內外機構都還處于研究和摸索的階段。A股市場一年來的瘋狂表現,其他任何市場都無法比肩,再加上人民幣一路升值,又進一步抑制了投資者投資外幣資產的需求。
“雖然拓寬了投資領域,但產品設計的難度并不會因此減少。”民生銀行總行資金及資本市場部QDII產品經理郭建寧表示,“目前的關鍵在于如何能夠平衡和滿足內地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
郭建寧分析稱,內地投資者有一些典型特征,諸如回報率要求高,投資周期短,對人民幣升值顧慮多,風險承受力低等。
僅以人民幣升值這一因素為例。很多QDII產品為解決人民幣升值的問題,或是對沖匯率風險,或是給予投資者一定比例的獎勵或者補償。不過,在瑞信證券中國研究主管陳昌華看來,人民幣匯率的對沖工具很少,特別是在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對沖人民幣升值本身成本就很高——要么承受較高的對沖成本,要么坐視外幣資產貶值,在一定程度上令產品開發者進退維谷。
實際上,中資機構雖然對內地投資者的需求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但在金融產品設計和操作的核心能力上仍有所欠缺,這往往需要與外資機構合作來共同完成。工行的第一款QDII產品得益于其戰略投資者高盛的幫助,民生銀行的產品則得到了荷蘭銀行的支持。在只能投資于固定收益產品的QDII第一階段,對于結構性產品的定價中資機構幾乎無從置喙;而進入可以投資證券類產品的新階段之后,基金管理者的角色可能仍需要外資來承擔。
不過,由于很多商業銀行在香港擁有自己的證券投資機構,比如工行在香港有工商東亞、工銀亞洲等從事證券經紀業務的機構,馬續田表示,投資股票工行有實力自己操作,這也是選擇之一。
經過了一年的沉寂之后,QDII正借著投資領域放開的“東風”,大規模起步,未來應會出現多種多樣的投資產品。內地機構若不甘心做單純的QDII產品的銷售渠道,還需一番歷練,打造出自己的資產管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