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文化的提高,物質的豐足,生活的富裕,醫療保健事業的完善,藥物研究,疫病控制,環境衛生,體育鍛練各個方面,較之以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人的生命過程,不但得到延長,而且生命質量,也大大提高。過去,六十多歲,老態龍鐘,人過七十,即為古稀;現在,耄耋之年,健步如飛 ,八九十歲,意氣風發。因此,現在的中國人的老,和以前相比,有了本質上的不同。
這些離開工作崗位的老人,到他們最后離開這個世界為止,將會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群人中的大多數,能吃能喝,能跑能動,腦筋管用,手腳好使,經歷豐富,見識廣博;懂得人生三昧,體會世態人情,言談舉止得度,行為合乎規范,做事穩妥可靠,作風嚴謹踏實。所以,說老同志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從總體估價上來評斷,是合乎事實的。信賴并支持這些老人,使他們的桑榆之年,生活得更充實,更圓滿,更有意義,是全社會都要加以關注的事情。
作為老年人來講,人過花甲,應該追求一種成熟的美。進入古稀之年,更應該體現出一種智慧的美。但實際上,要做到這種程度,又談何容易。所以,最難得者:六十歲時清醒,七十歲時更清醒,八十歲時徹底清醒,這就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了。但通常情況下,即或不是早老性癡呆癥,六十歲時開始糊涂,七十歲時更加糊涂,八十歲時完全糊涂,也是大有人在的。
因此,朋友們約定,老了以后,互相提醒,一定要做到以下幾個不要:
不要怕被人遺忘;不要怕受到冷落;不要不識時務地拋頭露面,還要插手管事;不要怕失去講話機會,產生令人厭惡的指導癖;不要怕后來人否定自己,長江后浪推前浪,這是必然的真理;不要當九斤老太,就自己空前絕后,誰也看不進眼里,做出失態舉止;更不要躲在自己的閣樓里,用嫉恨的目光,詛咒一切后來人,便不被人尊敬了……
諸如此類的“不要”,當然還可以羅列出許多,但其主旨不過只是一條,就是要清醒地意識到,時代是一個不停進展的過程,一個老了已經退出舞臺中央的人,一定要擺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位置。
有一次,與一位老同志談到這些“不要”的時候,他也欣然同意,并認為,“老有所為”,不能等同于“無所不為”,顯得“無所不能”,就不免令人搖頭;“發揮余熱”,不能等同于“余熱無窮”,顯得“熱力無邊”,就不免令人生厭;“再送一程”,不能等同于“總不撒手”,顯得“不肯下馬”,就不免令人不安;“永葆青春”,不能等同于“難耐寂寞”,顯得“老不安生”,就不免令人笑話。他作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比喻,人到老年,雖說是一生中的最后一幕,但任何一出戲,到快要閉幕的時候,才是故事真正的結局。結局演好了,整出戲成功了,結局演不好,整出戲說不定就砸了。所以,“老是一門學問”,他這樣總結。
老人的哲學應該是,我奮斗了,我盡責了,我做了我應做的事,我無愧于心,剩下來的,很自然地由后來人接棒了。盡管夕陽西下,去日無多,但彩霞滿天,絢麗晚景,那閉幕前的光彩,同樣不讓日中,有什么理由不使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擁有節日般的快樂呢?
選自《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