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落鍋一根飄,一根白練已出刀,好似魚兒騰空躍”。無論你走到什么地方,只要看到這種場景,人們一定會說,這是山西的飛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一絕,亦是大同頗負盛名的特色飲食。如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烤鴨,西安的羊肉泡饃,四川的麻辣豆腐,山東的大蔥煎餅,蘭州的拉面一樣,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名食。走進大同的大飯店或小吃攤,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刀削面,那種真正意義上的“民以食為天”的平民化感覺,便會從你的心底油然升起。
大同地處塞北,多民族的文化相互滲透,逐漸形成了一種兼收并容的獨特的文化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這里戰事不斷,狼煙常起,因行軍作戰之需,食物品種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淘汰。而適合將士口味,能體現方便、適用的刀削面因對場地要求不嚴,便成了將士們的美味。放幾塊頑石,便可支鍋架灶;折幾把枯枝,舀半鍋溪水,便可等面下鍋,而更富有特色的是做飯的大師傅不需太多的器具,便可以使人們享受刀削面這美味。這種簡單、適用大概是刀削面能流傳至今的原因所在。
刀削面是大同人的常食,不僅大飯店、小飯鋪里經營,自個兒家里也做。下班回來,和上兩碗面,再用雞蛋或豬肉做上碗臊子,將水一開,用削面刀一削,就可以食用。倘若再配上香菜、香油、腐干、辣椒、味精、醋、蒜之類作料,吃起來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讓人越吃越想吃。一位南方食客曾賦詩一首:“大同名食刀削面,山珍海味難比鮮,味壓神州南北地,舌上涇渭天上天。”
刀削面又稱刀砍面,關于它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元朝建立之后,為了防止百姓造反,統治者便將百姓家中的金屬器具沒收了,規定每十戶人家輪流使用一把廚刀。一天中午,一個老漢家中早已將面和好,就等著用刀了,于是老漢便去取廚刀,但廚刀正被別人用著,老漢只好返回家耐心等待。回家途中,老漢無意中踢到了一塊鐵皮,便把它撿起來揣到懷里。回到家里一看,老婆子正急得團團轉呢。老漢忽然想起了剛才撿的鐵片,便要老婆子用這鐵片兒去切面。老婆子一聽火了,說:“你這簡直是胡侃。”一個“侃”字提醒了老漢,他把鐵片在院里磨了一會兒,讓老婆子將面揉光滑托在左手上,右手拿著薄鐵片兒就往鍋里砍面。面熟后,老兩口兒一嘗,口感還真不錯。以后便經常做這樣的面食,并為它起了個“刀砍面”的名兒。到明朝時,這刀砍面不僅家庭制作,連市井攤點也開始廣泛經營了。如今在大同民間,仍有大部分人稱刀削面為“刀砍面”。
在大同,經營刀削面時間最久的,當屬“快刀王二”。據傳,王二原是軍中的廚師,專攻面案。后學得一手削面的好功夫。他常年不留頭發,且每天都要用剃刀將頭剃得泛青,和好面之后,將面置于頭頂,等鍋里的水燒開后,王二站在離鍋二尺遠的地方,雙手握刀,左右開弓,削好的面條就會噼哩叭啦地飛向鍋內,轉眼間,一碗熱氣騰騰的削面就會端上來,再調些辣子,滴幾點麻油,放些蔥花、芫菜,那香氣就會順著人的鼻孔直往心里鉆。后來,王二退役回到大同,開了一家削面館,也曾收過幾個徒弟,但因待徒甚嚴,幾近苛刻,所以其手藝沒有流傳下來。后來,有人曾自學王二的刀功,但只學得些皮毛,無法窺其秘笈,因而這項令人叫絕的面食藝術目前鮮能見到。七十年代,大同的小南街上有一家國營削面館。幾個留著“八字胡”的老師傅頭頂面團削出了一碗碗可口的面片,至今還令一些老年人難以忘懷。
做刀削面的功夫首先在和面上,其次是在削面上,再次是在做臊子上。刀削面和面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團,然后用濕布蒙住,餳半小時后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削面的關鍵在于用刀。會用的,面削得又細又長,讓人饞涎欲滴,不會用的,面削得又粗又短,令人無法下口。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時,左手托起揉好的面團,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兒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做臊子,是做刀削面之關鍵。人們通常說哪兒的面好吃,一般都指那兒的臊子做得香。雞蛋臊子、炸醬面臊子還好做一些,肉臊子要做好卻是非常不容易,肥了太膩,太瘦了不香,還須放上一定比例的作料,花椒大料呀,蔥、姜、蒜呀,辣椒呀,黃酒呀等等。并且熬制的時間也非常講究,到了一定火候就得熄火,不然就成肉沫了。這其中的奧妙恐怕一般人是難以知曉的。
按中國的“男主外女主內”習俗,做飯這營生不應當是男人們的事,而大同做刀削面的主要是男人,且高手眾多。“東關削面王”是全市最大的削面館,日均接待3000多名顧客,這里有一位老師傅表演的飛刀削面,削得又快又細又勻稱,遠看像雪片飛舞,流星趕月,近觀如游魚戲水,魚跳龍門。那長長的面條兒在紅紅的爐火映襯下,撲通撲通落入湯鍋,真個是“一根一根像銀燕,飛在空中像銀線,一根銀燕剛離刀,一根空中任盤旋,一根銀燕潛入水,一根正在水中翻”。刀削面撈進碗里,看上去一根是一根,薄如柳葉,棱角分明。吃在嘴里,口感細膩,光滑柔韌,越嚼越香。這位老師傅表演的飛刀削面在天津“老獵頭”杯飲食節上獲得了優秀獎,還參加了第四屆全國烹飪技術比賽并獲獎……
大同人喜愛吃刀削而,因而不論是城里還是鄉下,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刀削面幾乎成了人們必不可少的主食,哪怕是招待親朋好友,人們也不覺得刀削面是“下里巴人”,會堂而皇之地端上餐桌。改革開放以來,經營刀削而的小吃鋪遍布大同的大街小巷,路邊村口。尤其是早晚街道兩側,簡直成了刀削面的世界。刀削面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一家賽過一家,唱戲一般,勾得行人駐足。所有經營刀削面的小吃鋪、攤幾乎座無虛席。吃客們或坐或蹲,愜意隨心,開懷大嚼,鼓腹而飲,其陣勢蔚為壯觀。吃刀削面的還有一些打扮頗為時髦的俊男靚女,他們坐在面攤前,絲毫沒有丟人現眼的感覺,一吃就吃個滿頭大汗,紅光滿面。
“走,吃碗刀削面!”幾乎成了今日大同人早上的“口頭禪”。每人早晨,上班的工薪族,出外打工的農民,都擁到面攤,擁進面館,花上兩元錢,來一碗刀削面,一碟小菜,一顆雞蛋,既經濟實惠,又韻味無窮。刀削面,成了不少大同人惟一不愿更改的早餐。
當然,“青菜蘿卜,各有所愛”。在大同吃刀削面,你大可不必感嘆他鄉菜肴的奢華與精致,你也大可不必感覺自己丟不丟面子,因為愛吃的就是好的,最平民化的就不一定是不鮮美的。
選自《大同民食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