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可行的課程考試評價模式改革方案,并詳細介紹了該考試方案的實施細則及應用效果。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考試改革;評價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08-0006-03
21世紀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對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成為高等學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我校非計算機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對剛入學的新生來講,從中學的應試教育轉變到大學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考試就是指揮棒,學校怎么考,學生就怎么學。因此,要培養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做建設性的事,對現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1 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課程學習評價模式以知識掌握作為單一評價標準。因此,學校長期以來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核一直依賴于期末考試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察和評價,使一部分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拿高分而忽略了學習的真正意義。在這種傳統考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很差,相當一部分學生卷面成績是合格甚至是優良,但編寫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小程序時卻無從下手。因此,我們通過探索與實踐,提出了新的課程學習評價模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
2 考試評價模式改革方案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試前幾年是由任課老師對所帶班級自己命題,題型和考核內容全院不統一,近兩年改為由專家統一命題,全院實行統考。雖然考試內容一致了,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各班級學時數不同,學習的內容也有所不同,結合各專業計算機的應用和側重點也有所區別。
在新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我們采用了“平時課堂表現和作業評價+上機實驗成績+限時上機考試+筆試”四部分組成的課程學習評價模式。
2.1 平時課堂表現和作業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采取集體備課,統一教案,鼓勵任課教師根據所帶專業和學生的特點創作個性化的課件,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平時作業中,按照兼顧“基礎知識、綜合應用和研究開發”三種類型的題目布置作業,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創新意識。比如在講完計算機的組成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配置一臺性價比適宜的多媒體電腦的清單,學生可以通過這項大作業實地調查和了解電腦的最新發展動態。又比如在講完Word一章后,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設計個性化的自薦表。再比如在講完計算機網絡這一章之后,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有關校園網的網絡設備、結構和性能的調查報告,并對現有網絡提出好的建議和更新措施等。通過這些作業,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僅鞏固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增加了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為科學考核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2.2 上機實驗成績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除了理論學習之外,還配有配套的“上機指導”教材,課時也分為理論課32學時+上機實驗16學時。因此,對上機實驗課的考核也不容忽視。針對我校實驗條件,專門組織教師編寫了實驗指導教材,統一了上機實驗課的內容。每次上機實驗課前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內容,做到有備而來,課后要求學生寫出上機實驗報告,總結上機實驗中的收獲和不足之處。讓學生盡可能抓住每一次上機實驗的機會多動手練習,提高動手實踐的能力,使得上機實驗課真正發揮出它的作用。
2.3 限時上機考試
為了做好限時上機考核,我們專門引進了西安交通大學的計算機機試系統,指派專人負責,建立了基于知識點的試題庫,完善了題庫的管理功能。針對傳統考試出題的低效性和非智能化問題,設計開發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系統。它針對考試的智能化原則,考試的公平性原則合理設計了新的考試方案,增強了考試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有效彌補傳統考試系統的不足。該系統自身提供了一套題庫管理系統,試題采用分層結構組織,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地組織試題庫中的試題。例如,可以按“課程—知識點”結構來組織,也可以按“課程—章節”來組織,如圖1所示。通過分層組織的方法,教師可以快速定位相關題目,如圖2所示。
2.4 筆試

筆試是評價一名學生知識體系與素質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常,對基礎知識的考核主要以筆試的方式進行。為了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能力,我們對試卷內容和考題形式做了改革,比如從以往以客觀題為主的考核方式轉變到以主觀題為主的考核方式。題型包括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其中,對于簡答題的論述,不需要死記硬背,它們是在實踐和理解基礎上的發揮。這種題型結構的搭配,既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能評測出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應用效果
我們在03~06學年中,對計算機公共基礎課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并應用上述考試模式評價改革方案,在04和05級新生中廣泛推廣,受到了全校師生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試模擬陜西省計算機能力等級考試的方法,分為理論和上機操作兩部分,題型也相似。學生該門課程的總成績按照理論考試占60%,上機考試占30%,平時占10%的方式計算,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平時答疑的學生明顯增多,課堂氣氛活躍,主動學習和主動上機的學生明顯增多。圖3是2003~2006年全國計算機等級二級考試情況分析,可以看到實施改革方案以來,報考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通過率年年呈現上升趨勢。

4 結論
平日作業考核是一個引導過程,目的是引導學生對理論課中涉及的知識點進一步領會、加深理解,為綜合應用打下基礎。上機實驗考核是一個加強實踐的過程,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以致用,而不是紙上談兵。筆試是對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只有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將考試的作用發揮出來,做到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參考文獻:
[1] 趙妮.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J]. 西安工業大學高教研究, 2006,(1).
[2] 羅鈞旻等.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J].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 2005, (11).
[3] 李寶敏. 對文科大學計算機基礎課體系的探討[J]. 西安工業大學高考研究, 2006,(3).
[4] 羅鈞旻等. 八識與數字化世界[J].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學術大會(CAAI-11)論文集《中國人工智能進展:2005》. 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趙妮(1974-),女(漢),籍貫陜西,西安工業大學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仿真。
喬奎賢(1970-),男(漢),籍貫河南,西安工業大學講師。
于帆(1964-),男(漢),籍貫內蒙,西安工業大學副教授。
劉萍萍(1971-),女(漢),籍貫陜西,西安工業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