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者問袁隆平院士怎么看待“名利”時,他說:“追名求利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沒有干多少事就去爭名奪利,得什么獎,發表什么文章,都要去爭。有些老實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沒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認為,把名利看淡泊一點,不要去爭名奪利,心里就會好一些。人生不是為了追名求利,應該要更崇高一點。要讓思想境界高一點,這樣你就會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點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難受。”
袁隆平這段話講的很實在,也很新穎,對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啟發。
“追名求利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在過去的教育中,總是告訴我們要“大公無私”、“不計較個人名利”、“不在乎個人得失”。但最終結果呢?有些人的私心雜念卻總是難以根除。一不小心,就會冒出來。
馬克思說:“每個人眼前都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至少在他本人看來是偉大的。”理想是人生的希望,也是人生的動力。在市場經濟時代,從另一種角度看,“名”是社會的評價,“利”是付出的報酬。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來爭取獲得周圍人們乃至全社會對自己的較高評價和豐厚報酬,這并沒有什么不好。相反,正是因為很多人都有了這樣的追求,才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名利不是爭來的”。有些人,沒有干多少事,卻想方設法去爭名奪利。還有些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沒有在乎什么名利。袁隆平把爭名逐利的人稱作是“不老實的人”。我就看到過這樣一個干部,本來只有大專文化,后來交了兩萬元公款,參加了某大學的研究生函授班。一年之內,只上過一周的課,竟然拿到了“碩士”文憑。然而,當他在大會上介紹自己是“研究生學歷”時,場下幾乎所有的人都嗤之以鼻。
讓沒干多少事的人得到“名利”,而做了很多事的人卻默默無聞,這也是社會的分配不公。但所有爭來的“名利”,大都是頭重腳輕腹中空。別看他自己洋洋得意,不知哪天一陣風吹來,就會現了原形。
“把名利看得淡一點,心里會很舒服”。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袁隆平都堅持只做事,不當官,一些不得不擔任的職務也被他有計劃地辭掉。出名后,媒體記者紛至沓來,要求采訪,他卻表示“我是研究人員,不是演員”,盡量拒絕不必要的采訪。
對每個人來說,當官都是一種很大的誘惑。因為當官不僅關系著經濟待遇,而且關系著政治地位。在很多的情況下,當了官,說話才有人聽,有事才容易辦。但實際上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官、都有機會當官。在當不了官的時候硬想著當官、爭著當官,心里就會產生一種郁悶和壓力,很不痛快,很不舒服。
“越是淡泊名利,越容易取得成就”。真正偉大的人,從不說自己偉大。偉大還是不偉大,要等別人去評價。如果自己總是覺得自己“有能力”、“有威信”、“有政績”、“有成果”、“放哪哪行”、“比誰都強”,那就沒有心思繼續努力了。
名利多了,也會成為一種負擔。“會議多”、“應酬多”、“麻煩多”。所以像袁隆平這樣淡泊名利的人,往往更能集中精力,潛心研究,在他人不知不覺之中,就創造出驚人的巨大成果。同時,也能使自己享受充分的“自由”和“快樂”。
選自《山東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