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去了云南,除了山水美景,還領略了一道云南特色的菜食。
云南菜自是傣家菜為主打。不管店大店小,不管是在城市高樓大廈還是沿公路的鄉村小鎮,只要經營傣家菜,總有大字寫著的招牌菜:“木瓜雞”或“撒丕”。“木瓜雞”好理解,至于“撒丕”很難與菜名作什么聯想,只是一看了之。
而后的行程中,在比較正式的宴會上,總有一道配著醬湯的米線呈給我們。米線是白的,上面蓋薄薄的干肉片,另一碗湯汁有點稠,醬不醬、綠不綠的顏色,撒著些細細碎碎的不知名的綠色作料和紅紅的辣椒末,主人說,這是蘸那米線吃的醬料。貌似一般的云南米線,一碗調料,似菜非菜,似小吃非小吃,誰也沒有在意。有客人嘗了,有客人顧不上吃,剩下的米線往往都是被陪同的當地人吃干凈的。終于有一回,一位主人告訴大家,這種吃法的米線就叫“撒丕”,并較為詳細地作了介紹。
“撒丕”(pie,去聲)為傣家語,是傣族款待貴賓的名小吃。那蓋在米線上的肉,為牛肉干或豬肉干,稱“干巴”。關鍵是那碗湯汁。湯汁里除了鮮辣椒、花椒、香菜和醬醋等調味品外,其主要成分說出來你都不信,那是牛腸子里沒消化完的食物!主人說,當年胡耀邦到云南對此菜曾大加贊揚,稱其鮮美;主人還說,如果殺了牛不制作“撒丕”,這牛就算白宰了,吃“撒丕”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那天主人上火牙疼,那碗“撒丕”幾乎全是他邊說邊吃了。“撒丕”,也可以說是牛的準排泄物做的。聽后當時有說不出的滋味,只是慶幸自己因為不敢吃太辣的食物(“撒丕”里用的辣椒必須是最辣的那種)而未對其下筷;可現又后悔為什么
不嘗嘗呢,那畢竟是云南大名鼎鼎的小吃呀!
除了“撒丕”,云南過橋米線人人皆知,但云南的炒餌片和炒餌絲,也是別具風味。大米在竹屜里蒸熟后,在機器里被反復地攪拌擠壓上七八個回合,再被碾成薄薄的餌片,壓好的餌片還要掛在竹竿上晾上兩三個小時,晾好后用刀切成絲或者片。炒餌片是可當主食的一種小吃,店家根據所用食料來確定其價格,8元、10元乃至十幾元不等。與餌片炒的配料一般有肉絲、韭菜、西紅柿、雞蛋等等,上檔次的就要配上蝦仁、木耳之類了。嘗過一盤中檔價格的炒餌片,確實好吃,有點像寧波年糕炒了吃的樣式,但其用料要比寧波年糕豐富得多,切片也要薄得多。我回家后與先生說起炒餌片,竟然一下子把他拉回到“文革”初大串聯時期,他對當年吃的炒餌片的美味記憶猶新,贊不絕口。不是寧波炒年糕與炒餌片有相似之處嗎?于是回家將寧波年糕切得薄薄的,一改蔬菜加肉絲炒的模式,取云南所用之配料,居然也有炒餌片的意思了。
順帶提及,在云南,宴席最后上的湯大多是真正的青菜湯,不管下什么樣的綠葉蔬菜,白水煮,不加鹽,水開后即食。當你將桌上的炒菜吃膩了,吃咸了,到末吃口青菜,喝一口帶菜香的菜湯,有一種很別致很清爽的感覺,節假日在家親朋小聚可以一試。
(責編:孫 展)